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战争频频,征伐不断,战争的本质其实没变过,只是规模名义以及导火索等情况有区别而已,我们在史书影视剧甚至诗词中常能看到“东征”、“西征”或“南征”这些词,相比之下,“北征”出现的频率好像远没有“北伐”多,难道自南向北的战争,就特别一些吗?
首先要说明的是,北征并不是不存在,比如明成祖朱棣时期,北方蒙古人势力尚存,朱棣决心在有生之年给儿孙扫平障碍,于是发动了5次北征,史称永乐北征或者明成祖北伐,他曾孙朱祁镇也尝试过4次北征,结果在1449年的第四次北征中遭遇惨败,自己当了瓦剌人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的军事行动被称为“明英宗北征”或“明英宗北伐”,这么看“北征”与“北伐”其实区别不大,但在用词习惯上,“北伐”确实更得所有人偏爱,那么,这二者真的完全一致吗?“北伐”又为何更加深入人心?
《孟子》中有句传世名言叫“春秋无义战”,紧跟其后的就是“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这话的意思很好懂,孟子表示征是一种上级对下级发动的战争,比如说周天子去打诸侯可以叫征,至于原因可能是这个诸侯不听话;
但同等级国家之间就不说征了,比如诸侯和诸侯干架的情况,当然,诸侯去打周天子更不能说征,那叫礼崩乐坏,废君臣之义,难免遭到后人吐槽,毕竟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符合礼仪的东西都得被拎出来理论,不然你以为古代那些君主搞禅让为啥要装出一副被强迫很痛苦的样子?
再回到“征”本身,征这个字本义是征伐,又有正当远行的意思,扩展理解起来就是距离较远的战争,再联系上文,就有了一种气势充足的、名义正当的、这方对那方进行全方位精准定点打击教他做人的含义。
就说东征,帝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纣王尝试过,他东征的是“夷方”;
然后说西征,这个我想来想去在古代没有比蒙古西征更具杀伤力破坏力震慑力、朝夕间改变世界历史程度的厉害西征了,连黄金家族都因此有了“征服者”的名号;
接着是南征,在古代从南至北统一的战争不多,朱元璋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毕竟可遇而不可求;但从北至南的例子就多一些,楚汉争霸时刘邦便是从北向南攻灭了项羽,再比如隋朝灭南陈,宋太祖灭南唐,元代宋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夺取了汉族王朝对中原的统治基础。
所以征和伐其实都可以作为“正义战争”用词使,只不过“伐”的攻击性更强,少了点上级把下级打服气(征服)、点到即止的意味,却多了点由战争发动方自主决定出兵名义的灵活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成王败寇感,历史上的北伐,比如西汉对匈奴,诸葛亮对曹魏,岳飞对金人,那没啥好说的,卫疆、保卫汉室、恢复中原,目的明确,没有长期和平的可能。
历史上这样自南向北的战争很多,相比之下用“北伐”确实比用“北征”更能点明战争的性质,所以“北伐”一词出现频率极高也就不难理解,但在前文提到的明成祖与明英宗试图清楚蒙古残余势力的情况下,征和伐换着用也是完全可以的。
古代具有代表意义的许多北伐战争都带有讨伐性质,而非征服,所以到现在“北伐”比“北征”更深入人心,其实伐也好,征也罢,战火一旦燃起受苦的总是百姓,这也是为何我们如今爱好和平,有征之能,未必要征;有伐之名,也未必要伐,能和平解决问题总是最好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