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张松的故事。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从德行和才能两个方面,将人分成了四大类。在他看来,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无才无德的是愚人,德比才高的叫君子,而有才无德的叫小人。
司马光认为,在没有圣人和君子可用的情况下,任用愚人是强于任用小人的。因为一个聪明的坏人往往比一个愚人拥有更大的破坏力。在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小人”叫张松,如果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天下三分”的格局。
张松见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隐隐有统一天下的气势,就准备借着出使的机会背叛刘璋,归顺曹操。
不过,张松虽然很有才,但实在是太过其貌不扬。曹操本就看不起刘璋,见他还派了个五短身材、尖嘴猴腮、塌鼻露齿的使者来,就更加慢待了张松。张松受不了曹操的态度,出言顶撞,生气的曹操就命人乱棍把他打了出去。
随后,张松在从荆州返回益州的路上遇到了刘备,刘备没有以貌取人,反而对他以礼相待,张松就又变了心。
回到益州,张松就不断在刘璋面前说曹操的坏话,同时向刘璋推荐刘备,说他同为皇族后裔,一旦益州有难,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刘璋因此与刘备结盟。
可惜,一片“忠心”的张松到头来还是被刘备给“骗”了。出于政治需要,刘备假意离开四川,慌得张松急忙写信劝阻,结果事情败露,被大怒的刘璋斩首。
张松的才智,放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是他有才无德,拿着刘璋的俸禄却帮着刘备图谋益州,毫无忠义可言。司马光对小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的写照,放在张松身上再好不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