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里吃席去
(一)酒席背后是人情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这个村和那个村、这一家和那一家,关系错综复杂,往上追溯,普遍已经延续了几十上百年。
关系靠人情往来维系,人情往来则以各种酒席为主要载体。
席间百态,就是村庄人际关系的缩影。
摆酒席的名目繁多——小孩出生请姜酒,孩子满月请满月酒,娶儿媳嫁女儿请喜酒,升学请学酒,新居竣工请“出水酒”,老人过生日请贺寿酒……
办酒席的人发出邀请,被请的人应邀随礼,一来一往,就完成了一次人情的互动。
(二)“正餐”12碗菜的份量
我们这里把办酒席笼统地称为“做事”,后来多了一个称谓叫“办餐”。
“做事”和“办餐”是有区别的,“做事”一般指在祠堂办酒席,“办餐”则是在饭店。
参加喜宴,我们称之为“去吃正餐”。
村里的喜宴一般都办两三天,前后要招待客人吃上个六七餐。
“吃正餐”之所以会成为吃席的代称,是因为其中有两顿我们称之为“正餐”的,吃得最为丰盛。
正餐一共有12道菜,因为是用宽口大碗盛,因此称为“12碗菜”。
这12碗菜,无论是菜品,还是上桌的顺序,都有讲究,丝毫不能马虎。
因而,在厨房里把控大局的,都是那些既深谙习俗,又精通厨艺的老师傅。
他们还是小后生的时候,就在开始帮厨,跟着族中长辈一招一式地学,一场酒席一场酒席地练。
几十年下来,他们早已身经百战、老练稳重,列出的菜单能丰能俭、估算的分量恰到好处、做出的味道能服众口。
然而,12碗菜的成色,大厨虽是关键,最终还是看东家的气魄和诚意。
12碗菜的“硬度”是刚好及格,还是超出预期,直接关系整场酒席的风评。
关于这12碗菜,我们这里还有句俗语——“除了他还有12碗菜”。
这话意思是,有些人的存在价值,还不如酒席上这 12碗菜!这足以看出这12碗菜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
(三)办酒席需要全村总dong员
非洲有个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办一场酒席,同样需要一个村庄。
村里某家办酒席,往往要动员全村老小。同村被请的家庭,都有义务过来帮忙。
以前,在村里没有统一定制桌凳,酒席用的八仙桌和条凳要挨家挨户去借,这样的事一般就交给村里的孩子们去做。
蒸饭、择菜、洗菜、收桌、洗碗,安顿留宿的客人,就由女人们承担。
厨房的一概事宜,都由男人们全包。厨房的分工很细,切菜、配菜、掌勺、烧火、盛菜、端菜都有人负责,就连一日三餐通知客人吃饭,都责任到人。
来帮忙的人越多,说明东家的人缘越好,也说明村子里的人际关系越和谐。
但帮忙这事是有来有往、互惠互利的。
若是别人请客的时候,某家人只来吃饭,不来干活,势必成为村里的孤家寡人。
将来,这家请客时,人们也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以德报德、以直报直,原始而质朴,简单而直接,却是熟人社会最有效的约束。
但如今,市场的力量早已深度介入村庄事务。
那些曾经吝于为别人出力的家庭,只需选择饭店“办餐”或者“送厨下乡”,即可轻松化解没人帮忙的问题。
只要肯花钱,凡事皆可外包。传承百年的村庄规则,最终敌不过一叠钞票。
更新于:4个月前公众号:会心斋
-
甘肃天祝藏族村里跳锅庄闹元宵
甘肃天祝藏族村里跳锅庄闹元宵文占军摄2月6日正值中国农历元宵节,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一藏族村里,歌声飞扬、舞姿翩跹。全村280多人齐聚村委会,跳着优美的锅庄,转着舒畅的则柔,用藏家人独特的方式喜庆新春,迎接元宵佳节。锅庄舞..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