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孤木挽狂澜
1、
《资治通鉴》看到了《卷232·唐纪四十八》,时值786年,替唐德宗很为难,咱们就聊聊人于其中的势变。
唐德宗李适(742—805),他是唐代宗李豫嫡长子,于公元762年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名义上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79年,36岁的他继位登基。
唐德宗是个好人,看他的谥号“德”,他是个很有德行的皇帝;
唐德宗一直殚精竭虑,苦苦维持局面,希望励精图治,恢复盛世繁华;
唐德宗很有文化,《全唐诗》中有其诗作,兴起古文运动。
但唐德宗一直很惨:
13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他跟着太爷唐玄宗、爷爷唐肃宗、父亲逃跑;
21岁时,吐蕃攻陷长安,他跟着父亲唐代宗逃跑;
36岁他继位,励精图治了三年,着力削藩,结果反而爆发“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乱兵陡然攻下皇宫,他再次仓皇逃跑到奉天(陕西乾县),被乱兵拥立为皇帝的朱泚(cǐ),率大军围攻兵微将少的奉天小城。
当时唐德宗穷困了什么地步?他派一名善于奔走的兵士去侦查敌情,这名士兵跪地恳求说:“天寒地冻,请皇上赏赐我一件棉袄、棉裤。”结果唐德宗居然连一套棉袄棉裤都凑不出来,帝大哭,士兵二话没说,迎着风雪群寇单衣出城。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叛军已经冲上了奉天城上。唐德宗对群臣将士说:“是我不德,以至于时势到了这种程度。请诸卿迅速投降,保全性命,回家见老小。”群臣将士大哭,无一人肯降。
第二天,勤王军风尘仆仆赶到,击退叛乱。
结果随即,勤王军统帅李怀光,串联长安的叛军,再度叛乱,兵锋直指奉天城。唐德宗再次仓皇侥幸逃走。
侥幸,大将李晟等人智勇双全、忠心耿耿,最终力挽狂澜,再复唐室。
2、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上面我们聊及的公元786年,不过区区三十年。
三代皇帝:唐肃宗(756—762年在位),唐代宗(762—779年在位),唐德宗(779—805年在位),他们想干的就是一件事:平定叛乱的藩镇。
笔者只能以乡村村氓的简单见识来看这个事:
藩镇为什么要叛乱?
因为它是藩镇。
公元755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的大叛乱,命都保不住了,于是给了各地节度使既掌兵,又管民,又征税管财务的权力。
好,节度使们有了这等权力,就是各地的小皇帝。
如果他忠诚,还能对中央贡兵、贡钱。
如果他没这种赤心忠诚呢?我不给你中央,你中央又干不掉我。我凭啥给你?
如果他更野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有势力有能力有雄心,我吃掉旁边其它地区,成为我的地盘,如何?我势力够大了,我把首都长安吃掉又如何?
更复杂的是,各地节度使中,如果是中央派过去的人员,一般还忠心、老实些;
可是有一些节度使本身是靠军功,靠平定安史之乱等叛乱,自己打下的地盘;有一些节度使是内部***,杀了上司,自己自立为军头;有一些节度使是老爹节度使死了,想让儿子继续担任节度使。这一些人是死活不听中央的了,我在自己地盘独立王国,凭啥被调入中央当官,当一个随时可能被一纸诏书干掉满门的匹夫?
所以,平定藩镇叛乱,本质是要收回节度使的财权、民权,以及削弱其军权。
对于已经虚弱的李唐皇帝来说,这就是虎口夺食,就是极难的事情。
不知道您看明白这个局势了没有?
这是一个人身在这个位置,自身很虚弱,却要办一件无比难办的事情。
这件情形,你经历过吗?你在身边人身上见过吗?
3、
要办这个事,就一个办法,打过去,打赢,打服。
就像唐德宗的祖爷爷李世民,一骑一弓,打服天下军阀;
就像七王之乱,汉景帝彻底把宗室们打死,打服,然后咱们再说推恩令这样削权的事。
可是,当事人有万分之几的可能性,会是李世民呢?
那就只能用将,就像汉景帝用周亚夫等名将,精锐的中央军推过去。
可是用将,用人这个能力,本身跟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一样,都是极难的事。
满朝的大臣,高低、俊丑、亲远、皮上能或心里秀,哪个是能人?唐德宗一用,就用了杨炎、卢杞这样的人物当宰相,白志贞这样的人物当禁军统帅。
这些人都很能干。
但是居心有问题,有严重问题。于是心一歪,或排挤贤良,或大权独揽,或刻薄阴险,或征重税当军饷摧残百姓,或贪污腐化吃空饷把禁军搞成一张纸上数字。
加上唐德宗的心急平藩,于是就搞出了四镇之变,以及原本去平叛的泾原兵饥肠辘辘之下竟然在首都发作兵变。
4、
见到此处,我们才深切的体会到,皇帝或领导,核心就是一件事:用人。
此人是什么能力,什么性情,什么志向,什么心境?
立功如何赏?有过如何罚?
什么位置适合此人?什么位置不适合此人?
亲佞如何对待?犯颜谏上如何对待?如何让能人出良策?如何让能人办好事?
……
做到上述,这个领导人得明。
明,是极难的事情。
自己要居身甚正,一旦歪一点,就会有各种妖魔鬼怪想着各种法子左右你。你就用不了房玄龄、杜如晦、姚元崇、宋璟、李泌,一用就是李林甫、杨国忠、元载、卢杞。
自己要足够勤奋,身心足够强健,心胸足够宽广。
更新于:4个月前公众号:禹州千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