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没有趁势攻打东吴?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之前两场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实力最强大的曹丕选择了按兵不动的策略,也即曹魏既不帮助蜀汉,也不帮助东吴,从而坐山观虎斗。但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却发动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的战役。此战,东吴将士因为刚刚打赢了夷陵之战,可谓士气高昂,从而成功抵挡了来自曹魏的进攻。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爆发时,为何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他是怎么想的?

首先,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也就夷陵之战结束的同一年。正当徐盛、潘璋等议乘胜追击刘备之时,陆逊、朱然等却认为曹丕调兵遣将,名义上为相助,实则包藏祸心,所以不再追击。果然,曹丕选择征召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被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对于曹丕来说,三路伐吴之战的规模和阵容,都是比较豪华的,东有曹休、张辽、臧霸出洞浦口;中有曹仁攻濡须坞;西有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江陵。
因为当时已经结束了夷陵之战,孙权的应对就是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曹休等;以朱桓为濡须督拒曹仁;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朱然于南郡。东路一线曹休军略有斩获;中路和西路则延至明年三月才有结果:夏侯尚军围江陵半年而不破,最重要的是因曹仁军而被朱桓所破而被迫一同退兵。这个结果恰好正如战前贾诩、刘晔所料无功而还,此后蜀吴很快又和好,故此战可以看成自襄樊之役、夷陵之役后,魏蜀吴三家转为战略胶著状态的分水岭。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夷陵之战爆发,也即东吴主力和蜀汉交锋的时候,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征讨东吴,结果几乎是一无所获。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夷陵之战爆发时,魏文帝曹丕没有趁势攻打东吴,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先是向曹操主动称臣,然后又向曹丕称臣,也即孙权故意讨好的举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曹丕,导致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早在襄樊之战时,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于是,孙权和曹操联手击败了关羽。当然,斩杀关羽,夺取荆州,也让孙权彻底得罪了刘备。

三
换而言之,在古代战争中,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的道理,比如刘备攻打东吴,就是打着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的旗号。再比如诸葛亮北伐中原,则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现在,曹丕想要讨伐隶属于曹魏的吴国,自然也需要一个理由,或者可以说是发兵的借口。而在夷陵之战爆发时,曹丕确实没有找出合适的理由。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选择征召孙权的太子登入朝为质,被孙权拒绝后,便于九月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也即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找到了出兵讨伐东吴的借口,可惜,这已经错过了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了。

四
最后,除此之外,曹丕因为刚刚完成篡汉称帝这一重要的工作,所以需要花费时间巩固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是曹丕错过进攻东吴最佳时机的原因之一。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在汉献帝刘协退位之后,曹丕登基称帝,是为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之后西域复通,设立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长子曹叡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四月,封曹植为鄄城王。九月,立贵人郭女王为皇后。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操、曹丕、曹叡的老部下为何坐视不管?这三人的老部下恰恰是司马懿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跟随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在家卧床不起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从病床上..
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