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朝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做了哪些改善?
对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在总结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隋失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君不受谏”。于是唐高祖在621年下教,置谏议大夫四员,作为专职谏净官员。唐太宗更是注意发挥谏官的作用,规定“今后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必遗谏官随之”,以便“有失辄谏”,并诏称:“每宰相入内平章大计,必使谏官随入,与闻政事”。
要求谏官对国家政策、法令及人事等事宜,如认为不妥,应当劝谏,甚至对皇帝的言行,也可进行规谏。这样,太宗时以法定的形式正式确立了谏官系统的监察职能。太宗时的谏官组织隶于门下省,有谏议大夫四人,又有散骑常侍。武则天执政后,对谏净制度作了较大规模的改进。
首先,加置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各二员,大大增加了谏官人数,并注重其人选,有利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后来,不断增补员数,以致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的辛辣讽刺。其次,改谏官由门下一省统辖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以左补阙、左拾遗隶门下省,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目的在于使二省互相监察。第三,建立瓯使制。武则天命造四只铜瓯,涂上四种不同颜色,并分置四方。

谏官行使监察权,主要是针砭时弊,既可就具体问题向皇帝提出意见,也可以直接陈述宰相政事的得失,至于对朝廷百官的监督则更是理所当然。谏官的监察方式,一是“廷议”,即对皇帝当面谏议;二是“上封”,即以书面形式,上书陈述时政得失,官员善恶。其中,面折廷争,当面指出君主错误的例子,在唐代举不胜数,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纳谏与善谏,就是史书赞不绝口的谏净典范。
进入宋代,谏官系统继续变化。宋仁宗明道年间,陈执中为谏官,屡请置院,遂在唐制谏官的基础上,于门下省设立谏院,是为单独设院之始。其长官称知谏院事,以司谏、右言充任。神宗元年改制,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左隶门下省,右隶尚书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重置谏院为独立机构,而后成为门下省的下属机构。谏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监察制度得到了新的发展。

主要是缘于谏官的谏静对象由皇帝转向大臣,其主要职掌已不是规谏帝王,而是检举揭发臣下的不法行为,这实际代行了御史台的职责;同时,又因为御史权力扩大,并有规谏之责,于是台谏的界限也就逐步模糊了。宋代台谏官与唐代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们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剥夺了宰相的荐举权,故凡宰相所荐举的官员及宰相亲故皆不得为御史,以保证御史对皇帝效忠的独立性。
宋代有“不杀言官”的祖宗之法,台谏官准许风闻言事,即便捕风捉影,子虚乌有,也不犯法,并且有了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的明确规定,如上任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蹦出朝,或罚辱台钱(即罚棒),这一方面有利于活跃台谏官的监察职能,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助长了御史弹幼权的滥用。

元代继续设立御史台,并进一步提高其职权。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秩高到从一品,中丞二员秩正二品,侍御史二员秩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秩正二品,御史大夫并有直接选任台官的权力。元朝统治者还对先前的台谏机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将台院的职权并入察院,把殿院降格为殿中司,殿中司规模大为缩小。

-
透明的茴香酒加水会变成乳白色的原因
茴香酒(ouzo)的关键风味来自茴香油,也就是茴香的精油,或是合成的茴香料,成份都为"烯"。这烯是不溶于水的,但可以溶解在酒精中。茴香酒的酒精浓度在40%以上的时候,就能使茴香精油安定的溶解,变得透明。一旦你在茴香酒里加了水或冰块,稀..
2025-03-20 -
宋元书画收藏价值高的原因
在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看来,买家最应关注的是宋元时期的古代书画,其价值之高毋庸置疑。“古代中国书画的收藏对象不过几十位,像扬州八怪等人的作品在市场上应属二流。”那么宋元书画收藏价值为什么这么高呢?宋元书画收藏的价值走高,与其..
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