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情缘

2024-09-03 08:05历史文化
对于戏剧,我一向缺乏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它们的历史都很悠久,节奏缓慢、缺乏动感和激情,唱腔晦涩难懂,表演太过于程式化,再多的印象恐怕就是戏剧普遍面临着观众减少、无人欣赏、生存困难的窘境……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更深的印象了。
小时候有过一次亲临剧场看戏的经历,虽不说是倍受煎熬,却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那是在母亲连哄带骗之下去的。在现今夜光杯广场,是原酒泉秦剧团的剧场。那天演出的是秦腔《白蛇传》,是现在我已经烂熟于心的一个爱情故事。可当时我很小,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意思。坐在人群当中,撮于母亲的威严不敢乱跑,只好无奈地蜷坐在母亲身旁,那种难受是可想而知的了。演出现场刺耳的锣鼓声、连吼带喊的唱腔,不仅没有提起我丝毫的兴趣,反而在这震耳欲聋的喧闹声中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戏还没有唱完,而我发现母亲的眼中竟然含着泪水,她被剧中的情节打动了。对于这一点,我在许多年后都没有完全理解。
真正使我对戏剧感兴趣起来,是在大约95年左右(时间也许记的不准确)。为纪念微班进京和京剧诞生200周年,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纪念活动,每晚在央视播出京剧。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遥控器,在确信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节目之后,我的遥控停在了正在播出的一场京剧演出上。
这出戏名叫《锁麟囊》,这是我以后才知道的,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戏,也听不太懂,好在有字幕的帮助,我终于看明白了。讲的是富家小姐薛湘灵怜贫济困,仅义疏财,在出嫁之日救济贫困人家的女子赵守贞,最后善有善报的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可情节安排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很有教育意义。
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它的故事情节,剧中女主人公委婉、哀怨、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优美唱腔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猛然发现,原来京剧唱腔也是如此的美妙,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尤其是那缠绵不断的拖腔,真象有一只小虫子在你心中游弋,弄得你浑身痒痒,却又格外舒服。
后来我才知道,这出戏是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他所创立的程派艺术和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尚小云先生的尚派,荀慧生先生的荀派,并称为京剧旦角艺术四大流派,他们四位先生也因巨大的艺术成就而被誉为“四大名旦”。
从此以后,我开始关注京剧,有意地寻找机会来听一听京剧,体味其中韵味,渐渐地竟然也喜欢上京剧了。我慢慢发现,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京剧艺术,竟然是那样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样地令人回味无穷。那时,电视台中播出的京剧节目并不很多,京剧演出是不容易看到的,这让我不免觉得有些不过瘾。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录象、VCD来观看,后来,利用出差去北京的机会,专门买了一套八大样板戏,带回家中细细品味。
以后几年,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这个爱好,虽然称不上是专业的“票友”,可听京剧的热情却与日俱增,每当电视中播出京剧节目,我都会固定频道,听得津津有味。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的开播给我带来了福音,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电视中天天都可以看到京剧演出了。
2001年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的举办,给我的听戏生涯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我产生了唱京剧的欲望。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便如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一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喜欢,都拿来唱,记得《智斗》一段,我竟然将老生,花脸,青衣三种唱腔一人包办,呜哩哇啦乱吼一气,有时呛得自己咳嗽不止,气喘吁吁,图的就是一个高兴,可是家中妻子和女儿就不高兴了,常常对我提出抗议,黄牌警告。
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尽快走上正轨,我意识到这样瞎唱是不行的,根据反复实验,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我给自己定位为老生(其实别的行当我压根也唱不成)唱法。学唱京剧的历程绝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记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由于底子太差,不了解唱腔板式、结构,唱腔记忆成了大难题。我自以为还是个五音俱全的人,前些年爱唱流行歌曲,竟然也唱得像模像样,一首歌曲拿来,听几遍录音也就基本会唱了,可唱京剧就不行了,很短一支曲子,就是唱不好,不是丢了这就是忘了那,尤其是一些散板,简直是要人的命,那些曲里拐弯的拖腔,怎么也唱不准,有时候,一二十天过去了,一只曲子还拿不下来。走路也唱,睡觉也唱,有时做梦还在唱,脑子里不停地响起《四郎探母》、《珠帘寨》、《洪羊洞》、《空城计》……弄得自己觉也睡不好,晕头转向,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叫人欲罢不能。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一爱好竟然面临着知音难觅,四面楚歌地尴尬局面。妻子说我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提前进入老年期了,要不怎么把老年人的爱好给搬来了。朋友们一听我说唱京剧,都笑我“不务正业”,有时一时兴起想表演一段,大家异口同声“不听不听……”。也难怪,我生活在大西北,要说唱秦腔、眉户的,倒不乏其人,唱京剧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了,真是“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啊!想找个共同爱好者互相交流一下都很困难,也只好自娱自乐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深深地迷恋着京剧,那么痴迷,那么执着,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2003.11.24.写于酒泉更新于:13天前
2
全部评论
  • 个性张扬率真可爱的现代女孩--戏评京剧中的程雪雁一角

    谈起传统京剧《凤还巢》中的雪雁这个人物,一般都会觉得是个单纯逗观众开心的小配角,其实不然。她的存在,一是为故事的发展作重要链接,比如: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夜探穆郎,才引出了穆居易的不辞而别使得故事往下进行,从这点来看,雪雁虽是个小..

    2024-09-05
  • 京剧流派唱腔音乐-中国戏曲学院张玄讲座

    2006年10月25日晚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张玄,在上音教学楼217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京剧流派唱腔音乐”的讲座。“流派”是一门艺术成熟的标志,我们研究任何一门艺术也许都无法逾越“流派”这一个门槛。一、流派的本体论关于“本体论”的本体..

    2024-09-05
  • 京剧尖团音浅说

    京剧分尖团,是一个汉语音韵的问题。所以著名的汉语音韵学者罗常培先生,在【京剧中的几个问题】(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便曾谈论到尖团字,并为尖团字立下了定义。我这篇小作拟说明两点:一是京剧为什么要分尖团、二是如何分..

    2024-09-04
  • 关于京剧电视片

    京剧电视片是京剧和电视结合的产物。这里说的京剧电视片,不包括剧场实况录象和完全按照舞台原样复制布景的静场录象,而是特指充分运用在戏曲表演中充分运用电视手法的全新运作。京剧电视片发端于文革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

    2024-09-03
  • 致青少年京剧爱好者暨网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你好!也许你接触京剧艺术不久,也许你和我一样从小就喜爱京剧。作为你的同好者,我想和你谈谈心、说说话。新年将至,我把我由衷的倾诉当作一份薄礼献给你,也献给我所爱着的京剧艺术。我一直觉得,京剧艺术就其成形和发展的历史..

    2024-09-03
  • 京剧不是“北京Opera”

    马明捷:大连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大连京剧团艺术顾问京剧不是“北京Opera”前两年,我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歌伴舞节目叫《OK!北京Opera》,是赞颂中国京剧艺术的。这个节目一时很流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连比划带唱“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

    2024-09-01
  • 老戏迷讲述过去京剧票友学习的艰难和心得体会

    一位老戏迷向年轻人讲述当年学习京剧的方法和经历: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从五岁起我在京剧戏迷妈妈的影响下就喜欢京剧。记得每个星期日都是妈妈带我到北京鲜鱼口里“大众戏院”看小科班的演出,就是戏曲学校学员的演出。刚开始我只对武打的..

    2024-09-01
  • 汪辜二老的京剧情缘

    睽违五年之久的汪、辜二老终于在上海会晤,这是两岸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汪、辜二人来说,此番会晤既是为改善两岸关系创造条件,也是两人友好会面。非常巧合的事是二老都是京剧票友,极力推崇国粹。此番上海、北京二地,经海协会与汪老安排,..

    2024-08-31
  • 京剧戏说

    时下,“戏说“很时髦,大概是指可以与事实有些出入,而又不必太计较。我喜欢京剧,但是是外行,因此,下面发的议论,难免贻笑大方,故此也叫”戏说“,望内行不必太计较。京剧需要振兴,说明不太景气,让人心里不十分舒服。年轻人爱看京剧的..

    2024-08-31
  • 从京剧改革看当今爱国主义的某些倾向

    我本人是一个普通国家公务员,由于半世纪左倾路线的经历,个人观点一般不对外发表,因此以往个人所叙各种看法、文论也极少见之于公开场合以及各类刊物,以免招来不必要的横祸。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党和国家扶植振兴京剧的政策和多方举措,由衷..

    2024-08-31
  • 我爱京剧

    我从十八岁开始,就远离家乡,到天津大学读书.直至再离开,总共在天津生活了十三个年头。就京剧这个爱好来说,是我最最得到满足的一段时光。记得小学还没有毕业,每天听收音机,不知不觉中,三个样板戏熟得一塌糊涂。最熟悉的就是【智取威虎..

    2024-03-01
  • 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

    近二十多年,京剧发展状况之不能令人满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即使社会各界,包括相当多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一直为它呼吁,在全国与地方人大和政协它得到特殊的重视,国家主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振兴京剧的机构,然而,京剧仍然“振而不兴”..

    2024-03-0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