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统一前前后后不到三十六年 西晋灭亡为何如此之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晋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晋作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再到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灭亡,前后不过短短三十六年。那么,西晋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虽然有朝政混乱、奢靡成风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家架构出了问题,再加上继承人选择错误,从而使西晋的根基本就不稳,而“八王之乱”则成为了最终的导火索。

司马炎之所以能够代魏建晋,曹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和推行“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支持乃是重要原因,因此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为了防止历史再次重演,于是便采取了大肆任用宗室,从而达到巩固皇室、对抗士族的效果。

而在加强宗室权力的同时,司马炎又大肆限制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即诸州无事者不再驻兵,刺史只作为监察官员,不再拥有领兵权力,也不再兼领兵的校尉官,同时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不治民。

胡人内迁、任用胡将,北方胡汉平衡已经被打破
自西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爆发以来,由于中原政权与北部、西北各少数民族经常爆发战争,因此经常有投降的少数民族内迁。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由于常年战乱和瘟疫频发,导致中原人口下降极为明显,这导致曹魏、西晋对于少数民族内迁采取积极鼓励乃至招诱措施。

到西晋时期,由于外族持续的内迁,已经严重打破了北方汉人和外族的人口比例,如西晋大臣郭钦便曾直接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并提出将内地各郡居住的戎狄逐渐地驱逐到边疆,并且加强关防以防不测,然而这种建议并未被晋武帝司马炎所采纳。同时也有人建议应该将胡人分散安置,但同样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储君选错、皇后立错,晋武帝去世后西晋陷入严重内乱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晋武帝司马炎在儿子司马衷八岁时将其立为太子,此事本也不算有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衷智力不足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司马炎也是“素知太子闇弱”,然而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改立储君。

而在挑选儿媳方面,司马炎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皇后杨艳和大臣荀勖等人的极力推荐下,司马炎最终决定为司马衷迎娶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不过,贾充最开始是想将小女儿嫁给了太子,后因女儿实在太小,这才改由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要知道,《晋书》中对于贾南风的描述是“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谁也不知道司马炎为何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

宗室内乱、相互攻伐,严重内耗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贾南风废黜并囚禁太子司马遹,自然引起了西晋宗室的极大忌惮,而与此相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太子司马遹乃是司马衷的唯一儿子,太子被废直接导致西晋的皇位继承出现了空缺,这导致各地实力强横、又素有野心的诸王开始蠢蠢欲动。

然而,司马伦也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很快便引发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的“三王起义”,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衷又被重新扶上皇位,之后三王之间又爆发内乱,长沙王司马乂也卷入其中,司马冏最终兵败被杀。此后司马乂和司马颙、司马颖又生矛盾,双方又是一场鏖战,而东海王司马越则趁机袭击捕获司马乂,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就在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已经开始丧失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到司马越去世之后,西晋最后的抵抗力量也就此丧失,都城洛阳最终于永嘉五年(311年)被攻破,此后司马邺虽然于长安称帝延续西晋统治,但仅仅四年后便于建兴四年(316年)再度被攻破,西晋彻底灭亡。
-
《富春山居图》为何如此有分量?《富春山居图》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2010年秋,位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市,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联合召开《富春山居图》国际研讨会,邀我与会并在大会结束时发表论..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