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吴和曹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63年,蜀汉宣告灭亡。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吴主孙休先后派出两军。以名将陆抗为首的豪华阵容,明面上做出支援态势,实则欲图夺取巴东,打通入蜀通道,图谋自保。然而巴东太守罗宪认为东吴不守信用打算吞并巴东,干脆倒向曹魏。罗宪善于用兵,先是正面摧破吴军,而面对陆抗率领的三万主力又坚守了足足半年,先后两战使得罗宪一举成名。经过长达6个月的攻防战。罗宪部死伤惨重,而且因为瘟疫死亡过半,罗宪不得不向司马昭求援。司马昭认为蜀中刚刚经历了钟会姜维之乱,不宜用兵,因此命荆州刺史胡烈围魏救赵,攻打吴军久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背受敌之下不得不选择退兵。
孙皓被西陵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之后屡次兴兵攻打晋国,可是西陵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陆抗,有陆抗这道万里长城在,东吴自然固若金汤。可是随着陆抗在274年病逝后,对晋朝的军事行动完全变性为穷兵黩武,损兵折将。三、司马炎下定决心攻吴,东吴灭亡早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国力便远远超过蜀吴两国之和,如今融合了魏蜀两国的晋国,国力更是远胜东吴,而且取得巴蜀,更是在战略上突破了东吴赖以为生的长江防线。晋国经过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和军事准备,司马炎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长江。其实司马炎早有灭吴统一之心,但是朝臣内部意见不一,因此久久难以做出决定。
而荆州前线的主帅羊祜在278年重病,且很快逝世,去世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并且极力盛赞。司马炎果断让杜预接了羊祜的班,为灭吴战争做好准备。杜预第一步便是奇袭西陵,一且拿下,那么益州的部队便可顺流而下。而自从陆抗死后,孙皓便逐渐削减了驻守的兵力,杜预一战成功,而且利用孙皓多疑的性格,施展了借刀杀人之策,让孙皓主动撤换了西陵守将张政。临阵换将乃是军中大忌,杜预认为环境已经成熟,在279年8月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然而扬州的王浑上表扯杜预的后腿,声称东吴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伐晋,朝中的反对派也趁机说三道四。司马炎也犯了袁绍的老毛病,打算明年再伐吴,杜预大急,给司马炎先后上了三回书。
到了第三次,大臣张华看到信后苦劝司马炎不要再犹豫,最终使得司马炎下定决心,即刻发兵。279年11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遗策,发大军二十万,水路齐出,兵分六路伐吴。不过接下来的主角就并非是杜预了,而是王濬,他早就在益州大力造船,编练水师,借助顺流而下的优势。王濬部可谓所向无前,以火炬烧断横江铁索,击破了吴将张象舟师万人,率先杀进建业,孙皓宣布投降。不过东吴也并非没有忠节死难之臣。面对晋军讨伐,孙皓命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迎战,张悌三人并非名将,三万吴军也是毫无斗志。这一战不出意外的败了,诸葛靓带着数百人退走,张悌不肯退,愿为国战死。
张悌虽无姜维之才能,却有姜维之志向,可惜大厦将倾,非一人所能扶也。结束语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可说是苦苦支撑。其实再往前看,当孙权背刺关羽之时,东吴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已经破裂了,尽管两国后来又建立了同盟,但这种同盟是没那么可靠的。况且两国加在一起,共同伐魏,都是失败的多,更何况,蜀国已亡,东吴独力难支。若是有孙休这种精明的君王,再加上数名陆抗这样的将领,东吴未必不能够支撑得更久一点,支撑到晋朝自己的内乱爆发,然后一统天下。可惜到了最后,只有孙皓这样的暴君,他不但没能够拯救处于危机中的东吴,反而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晋朝灭了东吴后,中华大地迎来了短暂的统一,可随即来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的时代。三国时的群雄并出,争霸天下,到了这个混乱的时代就只剩下了权谋、夺利,以至于让今天的人们都不想要提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