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和尚不是自称老衲就是贫僧的 现在为什么不叫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和尚自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般来说,“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称,而“贫僧”则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和尚。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自嘲,类似于现在的“屌丝”、“单身狗”等。和尚为什么要这么称呼自己呢?
先说说“贫僧”

古代和尚真的很穷吗? 大多数很穷,因为当和尚本身是一种修行,和尚的祖师爷乔达摩·悉达多为了保证僧人专心修行,曾经制定了一些戒律,禁止僧人受畜金银。
“佛在灵鹫山中,跋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持去。居士见,皆讥嫌。诸比丘白佛,佛为结戒。”“钱有八种:谓金、银、铜、铁、白蜡、铅锡、木、 胡胶钱也。宝物者,即金、银、钱、七宝璎珞等。是中舍法,并四众得罪。”
古人出家当和尚,是为了静心修行,金钱这些身外之物,会勾起人的欲望,影响修行,因此大多数的和尚都是比较穷的,他们下山化斋,行万里路,吃尽苦头,所以又被称为“苦行僧”。这些和尚自称是“贫僧”是再合适不过了。

历史上曾发生过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即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时期都曾经废除过佛教。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和尚太有钱了。和尚到底多有钱,随便举个例子吧,根据《宋书》记载:
“(王僧达)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
随便打劫个和尚,就有几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问你服不服?
再说说“老衲”

唐代时期就出现了“老衲”这样的称呼,唐戴叔伦《题横山寺》中就有“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这样的诗句,就是用来形容年老的僧人,这又是为什么?
上文说道,和尚大多数都比较穷,特别是一些老和尚,他们在贫苦中修行,衣服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可不就是“老衲”吗?一些刚入门修行的和尚,称自己为“老衲”还真是说不过去。
为何现在和尚不再自称“贫僧”或是“老衲”了?


和尚不再那么贫穷,称呼自己“贫僧”确实不太合适了,而一些老和尚的袈裟,也不再缝缝补补,称呼“老衲”自然也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