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要把太子派去军事重镇武昌?

2024-11-28 08:12历史解密

孙权的长子孙登,在孙权当皇帝后被立为太子,但是,这个太子却没有守在京城,而是被派往军事重镇武昌。征战年代,君王一般是自己挂帅出征,太子留守都城,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孙权为什么要把太子派向军事重镇武昌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被魏国皇帝曹丕封为吴王,同年,孙登被立为王太子。孙权为他选择安排老师,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得以选入东宫,陪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与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关系比较融洽,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共床而睡。太傅张温对孙权说:“大凡中庶子是与太子最亲密的职位,太子恳切求教他就要即时作答,应该选用才德杰出的人。”于是便任用陈表等人为中庶子。后来又因为中庶子礼节的约束,又让他们头戴裹巾陪坐。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太子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羊衜(音:dao)等人都为宾客,于是东宫便号称人才济济。

孙权迁都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兼理官府中遗留的事务。孙登有时出外狩猎,本应走捷径近路,但他常常远避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需要休息时,也只选择空闲的场所,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骑马出行,有一颗弹丸从他身旁飞过,左右待卫便去寻找发射弹丸的人。正巧有个人手持弹弓身带弹丸,随从们都认为发弹的就是这人,但这人不肯承认,随从便想捶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来刚才那颗弹丸,跟这人身上携带的弹丸比对后发现有所不同,就把这人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察觉出作案之人就是自己的手下人,孙登不忍心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遣送他永远归家,并命令身边亲近人员不要张扬此事。后来他弟弟孙虑去世,孙权为此特地降低了自己的御膳标准和数量,孙登昼夜兼程,来到赖乡,亲自通报,孙权立刻召见他。孙登见孙权在悲伤哭泣,就劝说道:“孙虑一病不起,这是他的命呀。现在北方尚未统一,四海之内都在翘首仰慕,上天授命陛下,陛下却因对晚辈的追思,降低自己的御膳标准,超越了礼制,我私下里为此忧愁惶恐。”孙权采纳了他的意见,为了他的缘故而增加了饮食。孙登住了十几天,孙权准备让他西行返回武昌,他恳切地为自己求情,认为长久离别未能早晚侍奉父母,身为人子的名分有了欠缺,又陈述陆逊忠诚勤勉,武昌方面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孙权就把他留了下来。嘉禾三年,孙权出征新城,让孙登留守建业,总管留守事务。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孙登病逝,年三十三岁。

孙权为什么要留下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呢?

主要就是迁都的需要。作为吴王,孙权的王府治所是在武昌(湖北鄂州,不是今日之武昌),因为战争的需要,这王都也有点儿前线指挥部的味道。到这一年,蜀国早已经进入了刘禅时期,魏国都已经进入了曹叡时期,王都作为前线军事指挥部已经作用不大,作为皇帝,都城必然是国家行政中心。综合比较,建业(现在的南京)显然要比武昌合适得多。但武昌毕竟是多年的行政中心,要想把各个指挥机关全部迁移走,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又因为这一时期吴国的重要战事都在西部,大军留下,也必须要有重量级别的人物镇守。什么是重量级的人物?除了皇帝,那就只有太子了。

不是还有一个位高权重才能强的上大将军陆逊吗?孙权会不会是让他跟随陆逊学习军事呢?应该说肯定不是,不仅不是,而且留下太子孙登,更多的还是在监督陆逊。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以后,长期驻守在夷陵,中间除了被调回来对敌曹休之外,基本上都是在西部驻军。孙权称皇帝,陆逊被封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辅助太子,总督军国。这样的一个权力,恐怕没有那个大臣能够限制的了。也就是说,除了皇帝,也就只有太子能够管得了了。为什么说不是来向他学习军事呢?因为对于一国皇帝来说,是不用亲自上战场的,即便是御驾亲征,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厮杀之事基本可以排除在外。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也是同样的道理。再看看孙权这个人,他从争战年代就不放心“前线司令”。赤壁之战这样严重的时刻,周瑜作为抗曹主将,他给派了个程普,形成了一个左右督。吕蒙要夺取江陵,他又想来这一手,想让宗室将军孙皎和吕蒙一起为左右部大都督,结果为吕蒙所拒。即便是这样,孙权还是给了孙皎一个后继督的位置。陆逊虽然为夷陵之战的大都督,但孙桓却是“与陆逊共击刘备”,颇有点儿与其他主将不一样的味道。

孙权这个人,后期事事都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经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在迁都建业和让太子留守武昌这件事情上,还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的。

更新于:6天前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