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神色大变?
提到东汉末年,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当时的无数英雄豪杰了,他们以乱世为舞台,共同缔造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托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福,三国成为了我国民间最受喜爱的历史时期之一,许多人对当时的人物、故事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而如今最受人喜爱的三国人物中,刘备、曹操必然是很有竞争力的两个选项。

关于煮酒论英雄的记载,《三国志》当属最权威的了,不过书里并没有关于“煮酒”这一活动的记载。史***载,当时刘备投奔曹操,很受重用和优待,当时曹操独揽朝政,招致了汉献帝和皇亲们的不满,于是献帝将诛灭曹操的密诏用鲜血写在衣带上,这就是著名的“衣带诏”。刘备当时本没有参加此事,但某一天曹操在和他一起吃饭时淡定地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此事过后,刘备“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正式领受了衣带诏。那么,从史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让从小就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大惊失色,甚至把餐具吓掉的原因可能有着以下几点:首先,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曹操主动提出刘备与他是全天下唯二的英雄,对于刘备而言,这就是对他威胁的承认。
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像刘备这样的豪杰,自然不可能长久寄人篱下。如今曹操承认刘备是英雄,表面上是在夸赞,实际上则是在说明自己心里清楚刘备终究会不受自己的控制。那么,对于曹操这样的枭雄,一个迟早不受自己控制、对自己威胁很大的人物,最好的处理办法当然是趁着其羽翼未丰将其除掉。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猜测曹操或许已经知道了衣带诏之事。历史上,刘备在与董承等人合作,想要共除曹操后不久,曹操便干脆利落地将董承等人抓捕并处死。可见,曹操有着强大的情报系统,且很可能在早些时候就对此事一清二楚。刘备最初虽然没有入伙,但从他很快找到董承合作可见,他对于此事是知情的。

第三个原因,刘备可能是将曹操的称赞理解为了对自己的试探。身处乱世,诸侯们的最高愿望几乎都是一统天下,如今刘备暂时屈身于曹操之下,但心中的志向想必不会被安逸的生活磨削掉。曹操这时提起天下英雄,可能是想要测试刘备到底有多大的野心,是能够为自己所用,还是自己无法驾驭。
第四个原因令人“细思极恐”,那就是刘备此举全然是在演戏。上文已经说了,刘备从小就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等到煮酒论英雄一事发生的时候,他已年近四十,一个坚持隐藏感情四十年,又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人,仅因为一句话就吓掉筷子,实在有些夸张。
因此,或许刘备的举动是故意所为,目的是向曹操示弱。曹操见刘备心理素质不过关,以后对他的戒备心也就不会那么强,这才有了后来刘备借兵,曹操大方同意,前者却带兵反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