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曾经有过犹豫,为此也引发了一些人的选边站队,甚至可以说,在此问题上,曹魏集团内部明显地分成了两大派。不过,曹魏宗室的人似乎没有参与其中,至少我们没有从史书中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那么,为什么没有见曹氏宗室之人公开表态支持谁呢?
想来大约有三个原因:
一是对于老曹家(包括世代姻亲夏侯家族的)人来说,不管是曹丕还是曹植,谁当魏王都是自己家人,支持谁都有风险,只有不表态才是最为保险的。反过来说,谁当都少不了自己的好处,万一表错了态,站错了队,那才是得不偿失。比如说两人的母亲卞氏,那个儿子当他都会成为王后,正所谓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其他人都一样,只要不表态,将来该是兄弟的还是兄弟,该是叔叔的还是叔叔,反正都是臣子,都是宗亲。
二是曹操不可能征求他们的意见。选拔太子这种事,名义上是征求意见,其实对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他自己说了算。再说了,自己都有所犹豫,大臣们的意见能完全一致吗?在自己家人当中征求意见,那不是在自家制造矛盾搞分裂吗?有智如曹操,又怎么能干这样的傻事呢?不仅不能征求他们的意见,就是宗亲之人有这样的意思流露也不行。宗室中人,地位高说话分量重的都是两人的父辈。要是这个人在儿子当皇帝中起了关键作用,那将来这个儿子要怎样对待这个父辈之人?所以,曹操决不允许主导权掌握在宗族人手中,哪怕是想染指也不行。
三是史家有可能不敢写。不参与不等于没有个关系来往疏密,更不等于心里的喜欢程度一样,但即便是这样,恐怕史家也不敢写出来。毕竟,这种事没有弄到明面上,也没有制造一个什么事件出来,史家回避还怕来不及呢,为什么还要去蹚浑水?所以,就是有那么一两个只站队不表态的人,史家也绝不会写。要不怎么就有个春秋笔法了呢!现在有人说曹洪被曹丕治罪,恐怕不仅仅是当年不借钱给他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当年他就站在曹植一边,不能说就一点道理没有。还有曹真,曹操把他认为养子,打小和曹丕住在一起,他能不支持曹丕反过来去支持曹植吗?曹丕要治曹洪的罪,曹真在身边,说:“今天杀了曹洪,他一定会认为是我进的谗言。”为什么曹洪一定就会把曹真联系上,难道他也向曹洪借过钱?外臣司马懿吴质,宗亲曹真曹肇,姻亲夏侯尚,曹丕身边亲近的人多了,怎么就只有曹真把事情向自己身上扯?
总之,这种事情很可能就是一种永久的历史迷雾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国本之争,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三,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上疏请求册..
2025-01-27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