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的佛教艺术

2025-02-16 08:10历史文化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它和印度的阿旃陀一样,已经成为世界的宝贵艺术遗产,有不少专著去研究,这里更无需介绍。但近年中国西部又发现一处宝贵的麦积山石窟群,它和敦煌云岗等处同样的重要,现代佛教艺术研究者足迹多未曾到,因此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道,并把它的艺术价値,做一些分析。关于佛教艺术的这个新的发现,应该是使人深感兴味的。

在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保护、修复和发扬佛教的文化艺术古迹,尽了很大的责任,在1953年7月,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继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石窟调查之后,又组织了一个勘察团,动员了许多美术者考古专家、画家、雕刻家、测量人员,到麦积山石窟去作研究和保护整理工作。麦积山石窟,是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县的东南,距城四十五公里,是秦岭山脉的西端,紧接着原始森林区的边缘。从天水县城出发,过马跑泉、甘泉镇约35公里比较平坦的地带,就进入麦积山峡口,缘山溪再走10公里的山路,就看到了危峰耸立的麦积崖。这个形象奇特的山峰,从西面看过去,山头略带圆锥形,上端比底部大,正象农村收获后所堆积的麦秸。农民们从很早就叫它麦积崖。大约在1500年前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山腰里修凿蜂房似的龛窟,又在窟外悬壁上建筑起飞阁天桥。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辉煌的创造里,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表现了绝顶的勇敢和智慧。他们所成就的佛教艺术,让世世代代的信仰者,来顶礼瞻拜,一直到今天。

麦积山石窟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崖顶到地面最洼处,垂直距离是142公尺,塔高9.4公尺)。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7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

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公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象,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巅,在上面雕凿龛窟神象,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的记载,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127号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尙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公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115号窟里,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公元302年)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象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它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岗、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象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象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了这样一个为时不是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公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公元535—551)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公元589—604)的大规模修建和造象,初唐(公元七世纪)和宋(公元十世纪),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公元1280—1367)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公元1369—1661)、清(公元1644—1911)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迭妆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象,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象,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岗、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麦积山的石质,是一种容易风化的砾岩,雨水冲渗,容易造成山崖的纵断而崩坠。就全面看来,在东西二百一十多公尺,上下五十多公尺的幅面,一百九十多个龛窟之间以中间部分崩塌的损失为最严重。有些龛窟还残剩着一角留在断崖上,有些连痕迹都不见了。因此就形成了东崖和西崖两部。远在五代(905—959)的时候,就已有东阁西阁之称,现在修成的栈道,也分东西两部分。在东崖的龛窟里,最重要的有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及中七佛阁等,都是规模很大的龛窟。

麦积山石窟凌空栈道

涅槃窟(第1号)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开凿的石窟,窟前排有六支石柱,四川崖墓有此种营造的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窟内的塑象,已经明代重修,但犹可看出魏塑的风格。

千佛廊(第3号)为魏代(公元五世纪)所凿造,自入口至廊的尽端,凡长32.74公尺,在崖面上密排着上下雨层石胎泥塑的佛象,这些佛象现存有258躯。多经后代装修过,但也有少数的尙存原貌。

麦积山石窟薄肉塑飞天

散花楼上下佛阁(第4号),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洞窟,在离地面五十多公尺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汉代式的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两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这一所伟大的营造,大概就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造的。窟顶平格式的天花板上,每板都有壁画,从车马服饰看来,当是西魏北周时的作品,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幅画里都是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保存得相当完整。这壁画的作风,与常见的敦煌壁画不同,伎乐天人露在衣衫外面的肌肤部分,都是用极浅的薄肉塑来表现的,是绘画和浮塑的结合。窟内塑象计75躯。天王象是宋代修的,有的佛象和胁侍象则是明代甚至清代重新装修的。

牛儿堂(第5号)较上七佛阁为小,是汉代式的四支柱;石柱里是三个佛龛。每个龛里都有一组造象。现仅存脚踏牛儿的天王,因此得名。天王的威猛与牛儿的驯顺,都显示出塑造艺术的优美。

在东崖还有许多龛窟,由于很久就断绝通路,人迹不到,还保存着魏代的原状。其中有些塑象都是第五、六世纪的优秀作品。

在麦积山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公元六世纪初)所营造。

这西崖三大窟中最大的是万佛堂,又名碑洞(第133号),内部高5.97公尺,横广14.91公尺,最纵深处11.58公尺,窟内有复室,所有壁面满布着无数的小影塑“贤刼千佛”。有的龛楣上还塑着小的供养人立体象及山水背景浮塑。包括有魏及比较晚期各代大小造象。以迎门的接引佛立象为最高(三公尺半)。这是一尊经宋代修过,但还保留着一些唐塑风格的大造象,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是佛的手部,生动的表现了敏锐的触觉感。天花板上绘满着飞天,大部都已剥落漫漶。窟内还保存好些造象碑。在十八块完整的中间以描写佛传的一块内容最丰富,造形最生动。此窟因为佛像多,故称万佛堂。又因藏有许多造像碑,所以又叫碑洞。

由万佛堂再向高处,达到栈道的顶点,就是第135号窟,这是西崖能通到的最高处,人们叫它做天堂洞。高5公尺,广8.88公尺,深4.29公尺。壁间画的是古代骑战的场面,多已剥落退色。在窟的上端凿通窗洞3个,与云岗第39窟的格式相似。在窟的中间立着一尊高1.95公尺的及其左右立着两尊高1.28公尺的石造象。这些大件的魏代石刻风格的造象所用的石材,是比较坚固的带有灰红色的硬沙石,不是本山开采的。使人惊讶的是:很难想象在当时(1500年前)完全用人工体力如何能把两三吨重的大石材从地面升起,移置到五十多公尺高的洞窟中去。

走上西崖的西边栈道,到最高层,进入第127号窟,这是西崖三大窟中最小的一个。高4.42公尺,广8.63公尺,深4.85公尺。造象以正壁的一龛,西魏石刻象最精致生动,佛光周围,有十个伎乐飞天,各持乐器。藻井和四壁的全面,都是壁画,虽然有剥落残退,但它的精彩四射,仍然是很难得的作品。

西崖还有一组小窟,无法通栈道,缒绳而入。其中有北魏壁画上面加了一层色彩鲜丽的隋画供养人,上有墨笔题记,也是极优秀的作品。

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敦煌、云岗、龙门等著名石窟特殊不同的地方,敦煌以壁画为主,云岗、龙门以石刻为主,麦积山则以塑象为主。它保有数以千计的塑象(无数的小影塑还不在内),如大的高至15.28公尺的东崖第13号摩崖大佛象和13.88公尺的西崖98号摩崖大佛象,以及许多高仅二十多公分的小造象,都是塑的。集上下一千三四百年来民族的优秀的创造在一起,象这样一个宝殿,这是世界稀有的。如今在新中国重新得到保护与修整,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去研究临摹,使它公之于世界。通过这些古代遗存的宝藏,我们可以认识古代人民在造塑艺术上的光辉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新鲜活泼、飞跃腾动的美感,他们真正继承汉晋的优秀艺术传统,融化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启发了唐宋更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在中国佛教美术上放射出可贵的光辉。

更新于:6天前
  • 艺术投资指南普通藏家如何投资齐白石画作

    最新出炉的2009年全球艺术品销售排行榜也显示,齐白石的作品全球销售额高居第三位,彰显齐白石在国际画坛崇高的地位。那么,普通投资者如何“高攀”齐白石的画作呢?虽然2010年的拍卖大幕虽未打开,但是“白石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拍卖行不..

    2025-02-19
  • 真话艺术收藏 大浪淘沙擦亮眼睛才能最终获胜

    日前,著名收藏家郭庆祥等嘉宾做客央视财经频道由王小丫主持的《艺术品市场热点对话》栏目,针对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相关话题进行了精彩对话。国内各大媒体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作为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品市场的爱好者,对其中的一些观..

    2025-02-18
  • 艺术收藏要看质量 “买艺术,不买‘头衔’”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大量原本对艺术品并不熟悉的普通收藏者蜂涌入市。但是,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不少人却屡屡失误,不仅没有品尝到收藏的乐趣,而且吞下了因错买藏品而自酿的苦果。对此,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告诫收藏者:收藏艺术品最..

    2025-02-18
  • 张大千藏传佛教绘画:一代大师学佛参禅的艺术感悟

    果洛蕃女礼佛图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古代诗书字画,留恋石窟寺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禅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

    2025-02-15
  •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并呈现着由装饰性为主向写意性为主的转化,这是石窟雕塑的总趋势。雕塑空间的感性处理不论在云冈、敦煌,还是龙门,几乎每一洞窟内的雕绘都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相..

    2025-02-15
  • “佛之光影-和谐佛教”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展示当代佛教欣欣向荣、紧跟时代步伐的积极形象。菩萨在线网站特主办首届“佛之光影-和谐佛教”佛教艺术文化摄影大赛。此次摄影大赛得到了扬州大明寺、昆山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

    2025-02-15
  •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薰球、香囊、香盘,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属于香器的范畴。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

    2025-02-15
  • 香与佛教

    虔诚的香客 中国民族宗教网记者张世辉摄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的踪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养的香,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

    2025-02-15
  • 陈大章的艺术成就

    在当今画界,陈大章是一位修养相当全面的老艺术家,也是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能在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标一格、自成一家,并不多见,晚年的陈大章画名日隆,但他不为..

    2025-02-02
  • 齐良迟的艺术成就

    齐良迟擅画花鸟鱼虫,作品题材广泛,讲究情趣,笔墨生动,富有民族气息。亦擅诗文、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出版有《怎样画螃蟹》、《怎样画雏鸡》、《怎样画虾》等书。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

    2025-02-02
  • 艺术画家:童中焘

    童中焘(1939.1―)别名童孟火亨,浙江鄞县人。擅长中国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曾为陆俨少的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

    2025-02-01
  • 艺术画家:何水法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他先后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出版有《何水法花鸟画集》、《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何水法》等二十余部。何水法曾对两宋的花鸟画作过精深的研究,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

    2025-02-01
  • 吴休的艺术成就

    1984年,参加四川成都市、江油市“北京画院三画家作品展”。1985年,参加参加内蒙古包头市“北京画院三画家作品展”。1985年,参加湖北襄樊市“北京画院六画家作品展”。1985年,参加澳门“北京画家五人作品展”。1988年,北京中国美术馆“吴..

    2025-02-01
  • 关中西部的佛教艺术奇观:彬县大佛寺石窟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即唐帝国建国的第一年,割据甘肃东部一带的军阀薛举率领大军进逼唐朝的首都长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带领八总管兵力前往抗击。从七月到十一月间,两军大战于关中西部地区,经过数次的交锋,最终以李世..

    2025-01-30
  • 佛教的融和精神

    融和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融”与“和”连用,字面上基本为融通无碍、和谐和解的意思。融和精神是佛教在处理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争端及矛盾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异己的存在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

    2025-01-29
  • 世界佛教史上首部高清3d影片《本焕大师》亮相鹏城

    本焕长老卡通形象(图片来源:资料图)本焕长老(图片来源:资料图)《本焕大师》,是世界佛教史上第一部大型高清3d影片。影片以深圳弘法寺开山祖师本焕长老的传奇人生经历为电影题材,形象生动地展示本焕长老的人生修行之路,以此弘扬传播中..

    2025-01-28
  • 东方遗珠:山东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

    2025-01-28
  • 国际佛教电影节开幕 10部中国佛教文献纪录片参展

    2011年5月18日,为纪念佛祖悟道2600周年,国际佛教电影节开幕式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班达拉奈克文化中心隆重举行。斯里兰卡议会议长恰马尔与尼泊尔、缅甸、泰国、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驻斯使节、斯政要和佛教界人士共100多人出席开幕式。中国驻..

    2025-01-28
  • 何水法的艺术特点

    扎根传统、基础全面,是何水法先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早年曾画得很多,也画得很“杂”,水彩、水粉、水墨、彩墨、书法、篆刻。山水、花鸟、人物,临摹、写生、创作,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20岁后慢慢地他走进中国画领域,先画工..

    2024-12-26
  • 童中焘艺术活动

    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原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4年起,有山水画《南湖图》、《井岗山》、《竹风潇洒》、《东方大港》等参加全国美展或全国性大展。1984年在加拿大举办了一个联展。1986..

    2024-12-2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