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对蜀汉也是立有大功的,该如何真实看待魏延之死??
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灭族是大罪,只有叛国投敌或篡权谋逆才会受到这种极刑。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把魏延说成是叛贼,还说他“脑后有反骨”,天生就是一个贼骨头。当他拒杨仪不成时,曾经说过要投奔魏国。不仅如此,杨仪事后不如意,落魄时也说,若“全师投魏”,还会是这般寂寞潦倒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魏延和杨仪都有叛国投魏之心。只不过由于诸葛亮早就料到魏延会反叛,因此做了周密的安排,让马岱留在魏延身边,还给了杨仪“精囊妙计”,当魏延真正造反时,马岱将魏延斩于阵前。

说魏延投魏,无论是“断定”也好,担心也罢,其依据都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即“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这种安排有“用、防”两层用意,用魏延断后,可以防止魏***队趁机进攻,因为魏延能战;防魏延,就是防止魏延袭击杨仪,因为魏延与杨仪历来不和,魏延夺了杨仪兵权,既可以报了宿怨,又可以掌管全军留在魏国境内继续作战。只不过,诸葛亮去世前蜀军是处于进攻状态,又采取了“秘不发丧”措施,魏***队并没有来追,这“用”的一面也就被忽略了。由于后来发生的事情,这“防”的用意就明显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让姜维处在魏延和杨仪之间。假如说诸葛亮断定魏延会投魏,他应该是在临终前解除魏延的兵权!哪有断定人叛变投敌还会给人创造条件的?魏延如果真想投敌,他应该是先和司马懿联络,然后是一道进攻蜀军。假如是自己行事,将杨仪控制,也就是控制了整个蜀***队,在这个时候,蜀国的军事大权和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还有必要“投魏”吗?所以,《三国志》也用了不合常规的笔法写了:魏延的本意不是向北投降魏国,而率军南归,只不过是驱除杀掉杨仪等。

但是,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魏延还是先一步向南走了。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掌握蜀***队的就应该是他魏延,没想到诸葛亮却把军队交给了杨仪。魏延想不通的是,他魏延竟然沦落到给杨仪当“断后将军”的地步!如果他仅仅不愿意给杨仪当“断后将军”也就算了,但他还做了两件蠢事: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对阵杨仪。魏延这样做尽管是对着杨仪来的,但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乱军的效应。假如魏延的目的得逞,蜀国损失的难道仅仅是一个杨仪吗?幸好“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没有造成危局,否则,杨仪所率领的军队,兵士在魏国境内逃散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所以,无论是魏延所率领的军队逃散,还是挡住了杨仪所率领的军队回归,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就是说,不仅仅叛国、谋逆是重罪,乱军同样是重罪,再换句话说,叛乱是罪,作乱也是罪!尽管魏延针对的只是杨仪一人,但他对蜀国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这种因个人私欲而拿国家军队当筹码的行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的,何况是在有人告发魏延造反的情况下。

魏延军事能力出众,为蜀汉国立有大功,既没有投降魏国的迹象,也没有谋逆的苗头,仅仅是和杨仪争权就被灭三族,这刑罚是不是有点儿太重?用我们现代的观念和标准来看待此事,的确如此。但社会是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像我们今天不但废除了这种株连刑法,还要逐步废除死刑,只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定性古人的是非。魏延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在当时来说是蜀国一个天大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几乎可以和诸葛亮去世相并列。前方军队相互攻击,京城守卫部队调动出征,这是蜀国一个大的危局。在蜀国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事件,难道就不应该有人为此负责吗?所以,魏延的死以及被灭族,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和这次事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