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同治十年(1871)印行的木版线装大字《周易》。
本文看重的倒不是这本书,而是书主的行为附着在这书上的伟大精神,这到后文再谈。
这书现在落到了我的手里。它最不平凡的时日是在韩城度过的。韩城过去是一个有文化的县,读书人多,出了状元王杰等名人,司马迁就不用说了。这部《周易》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韩城流到西安来的。与郃阳王友松先生藏书的遭遇大体一样,只是韩城流到了西安的旧书不是零星的而是成批的。
我在收藏界有不少朋友,其中也有玩旧书的。在这方面他们比我消息灵通。有一天,王恩志先生告诉我,韩城来了一批旧书,好书不少。有的藏家多年搞不到的某某县志,这次都搞到了。有一部清代的《周易》,大家商量给我留着,让我去看。他还告诉我,韩城这家的书多年来一直保存得很好,书是放在五个放粮食的水泥柜里,既不会遭老鼠咬,也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连***这一坎都闯过来了。现在藏书的老人不在了,年轻人就拿出来卖钱。
我跑去一看,就说:“要!要!要!”
据有人统计,《周易》白文不过两万多字;而此木版书字甚大,全函竟达四百四十个页面,而此440个页面,都用极小的小楷工工整整地写满了批注和过录的资料,不但书眉和书边,就连行与行之间也没有空着;这都不说,全书又从头至尾贴满了批注的纸条。这样,每页附抄的字至少可达3000,全部抄上去的字保守估计可在一百三十万以上。不是部分页面而是从头至尾全书每页都这样处理,这让我吃惊,感觉像神话一样!
本文最后再次强调,在这本书诞生以来的一百五十年时光中,它被收藏、阅读、翻检、摩挲、流转,它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是十分令人感动的。特别是它的原初主人为了穷究它的奥 义,广泛搜寻记录资料,用功之勤、之苦、之细、之专、之静,实在少见,这种孜孜仡仡的求索精神,谁看了都会服膺和动容的。
奋发不是喊口号,真正的奋发是踏实细心的实干。
融和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融”与“和”连用,字面上基本为融通无碍、和谐和解的意思。融和精神是佛教在处理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争端及矛盾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异己的存在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
2025-01-29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至少从隋朝开始,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丰富的习俗活动,并形成十分鲜明的文化性格,此后节俗活动更加多姿多彩。节日期间,人们踏月走桥、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
2024-11-06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