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之一。“融”与“和”连用,字面上基本为融通无碍、和谐和解的意思。融和精神是佛教在处理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争端及矛盾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异己的存在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不同的学说和理论,力争与其和谐共处,并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去吸收其中于己有益的成分,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用自身丰富的理论成果去滋养其他的学术理论,促进多种文化共同繁荣。
佛教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谓“百川汇归大海,共一咸味”,“各族入佛,同为佛子”。简言之,佛教的融和精神是一种尊重的态度,一种平等的对待,一种包容的雅量,一种互助的品质。
融和精神源于原始佛教的缘起思想。佛陀的缘起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都处在一个无尽缘起的关系网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本性是空的。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却是互相关联,可以互入互摄、互相融通。大乘佛教时期,融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大乘佛教的“中道观”中。中道义可谓是大乘精髓,主张“双遮双照”的不二法门。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重道义”,体现了真俗二谛融通无碍。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即发挥其融和精神,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互相融摄,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的融和精神,形成了各宗的圆融思想,最典型的为天台宗的三谛圆融思想,华严宗的三种、六相圆融思想,禅宗取各宗圆融义的更为完满的世间、出世间圆融不二的思想。
陈兵教授在其《中国佛教圆融精神的当代意义》一文中即对中国佛教圆融精神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中国佛教圆融思想主要有以下哲学意蕴:第一,万有为一整体,皆由同一的终极实在缘起或现起,同生共体,互不相离。第二,万有体性虽一,而不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而互相融通无碍。第三,诸法本来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中国佛教的圆融思想是佛教的融和精神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体现,是佛教运用融和精神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融会、互摄的理论成果。佛教的融和精神伴随佛教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更确切、更深刻的阐述和体现。
佛教的融和精神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客观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首先,融和精神是佛教理论的本色体现,是佛教确立其教义所依据的基本精神。融和精神是佛教的核心教义——缘起论的真义体现,佛教的诸种教义皆由缘起论而阐发,以融和精神为指导,处处展现其包纳、融会的精神。其次,融和精神是佛教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佛教对异己的理论不是猛烈地排斥和抨击,而是尊重其存在,并努力去发现和吸收其中于己有益的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佛教在印度得以创立发展,在中国得以生存光大,无不得益于佛教的这种融和精神。融和精神作为佛教的指导精神,是佛教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第三,融和精神客观地促进了不同学术理论的交流互补,是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驱动力。佛教以“自利利他”的态度对待异己学说,既能积极慎重地吸收各家精华,又能主动滋养其他理论,客观地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国隋唐时期出现的三教融和、三教并繁的局面,即印证了这一点。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争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
2025-04-18佛教音乐指佛教之发展过程中,由各地区或各民族佛教徒所发展出来的音乐。玆依国家或地区,分别略述如次:(1)印度:释迦在世时,严格禁止佛弟子接触歌舞乐曲。不过,仍鼓励弟子们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唱诵。因此当时并未完全否定音乐,且..
2025-04-18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其他宗教音乐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是用音乐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赞」、「偈颂」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佛教戒律告诫信徒们「不听视歌舞」,何..
2025-04-18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
2025-04-18酥油花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酥油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
2025-04-17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
2025-03-07擦擦(图片来源:资料图)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
2025-03-07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2012年2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公开播出。《九华小和尚》以九华山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国外经典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将池州九华文化、佛教文化有机融入,展现了池..
2025-03-07前 言2月2日,在陕西宾馆举行的“全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2011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评估”各项大奖新鲜出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独揽两项殊荣:六集纪录片《法门寺》和六集纪录片《大明宫》分获一、二等奖。曲江影视常..
2025-03-07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录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
2025-03-07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
2025-03-07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2025-03-07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