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在永泰的普及程度到底有多大
一个中年或老年人,男人或女人,肩挑两个箩筐或两个鱼鳞塑料袋的“冷饭团”,行走于乡村或街市,在村口或街角一摆,便有人络绎而来,三五扎或六七扎地买走。一扎大约一握拳大。“冷饭团”,因其果如杨梅而硕大,极像饭团而得名。是中草药书上称之为“穿破石”的带刺攀援灌木的根。它一层一层的金黄根皮,薄如蝉翼,很容易因碰触而掉落,而根却强劲,喜欢在石头的夹缝中蜿蜒伸长。“穿破石”有名有实。这是我家乡永泰县家喻户晓,几乎家家必用的食补食材佐料之一。公认是舒筋活络的好药。猪蹄,鸭肉,鸡肉是其最佳搭档。用冷饭团和着肉类,加适量茶油和米酒,慢火熬煮出来的砂锅佳肴,其汤色黄,气味清香,舌感微苦带甘,全家人吃肉喝汤,大快朵颐,是一种集体进补的口福享受。
在我三洋鲍氏族群的传说中,这种草根汤,是明朝永乐年间,军伍出身的始祖,拨屯来永泰时,从老家浙江象山县带过来的。他作为一名为朝廷戡乱的军中将领,经常在军队打胜仗时,用这种膳补犒劳部下和士兵。
药膳,可能是科学名称。而我家乡人统统叫“食补”。食补几乎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必需。这种习惯不知何时开始流行,只知道世世代代都这么吃。吃了就有劲,就爽,吃了就健康。就这样吃成了一道民俗风景。只要有墟市的地方,便有可当补品的中草药交易。除“冷饭团”外,山苍根,牛奶子根,千斤拔,海风藤,梅花入骨丹,穿山龙,东风菜,巴戟天,福参,灵芝,铁包金,叶下珠,石菖蒲,盘龙参,仙鹤草,黄精姜,金樱子……其数不下几十种。有的被当成广谱补品,通用;有的则有针对性地使用。药性也人人皆知,哪种偏温,哪种偏凉,哪种偏热,哪种偏寒;哪种补脾胃,哪种去风湿,哪种强筋骨,哪种利肝胆,使用者心中都有数。对中草药的认知程度,几乎跟认识周围的人一样,十拿九准。
越是边远山区,历史悠久的村落,越是有这方面的传统。由于对药膳的普遍认可与推崇,已嫁女儿,用心地熬一道山苍或牛奶子猪蹄招待来访父母或兄弟姐妹,一定是孝顺或敬亲的真情表露。为人儿媳,每隔一段时间,选好料烹药膳孝敬公婆,也是令人称道的良行。走亲访友,带上若干公认的,比较稀有的膳用草药,不亚于高端人士之间友情往来的精装名茶。用药膳进补,也被人们当做衡量生活水平的参照。有钱人家,肯定是常吃的。因为草药可能易得,而鸡鸭羊肉类 ,在物质不丰的年代,并非能够随心所欲。
上世纪70年代,我在乡间当赤脚医生期间,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出诊,是常事。对家家晾晒于瓦沿晒埕的各种中草药形态的辨认,加上主人们所介绍的有关知识和对中草药书籍的按图索骥,长期积累,几乎成了我的一门学问。至今我仍会认识二百多种草药。新冠疫情期间,我在微信群中发了个鱼腥草枇杷叶治咳嗽的验方,响应者上千人。反馈用方后起效者,也不少。一些外地朋友颇为此感到惊讶。殊不知,像我这种能识百草药性的人,在我县,并非少见。
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对中药知识的自发重视与传承,酿成了这个地方的中医风气。几乎每一家都会说出不少中草药治验的“医案”。一个村落,必定会有一些比较精通草药的人。几乎每座庄寨,每座大的古厝,每个大的家族都有自己的草药验方和秘方。有的口口相传,有的以手抄本传世,视若珍宝,永续使用。那些验方对伤科、骨科、烧伤烫伤科、牙科、眼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的治疗尤有把握。
乡村中既懂得药性,又对什么地方有什么草药了然于胸;既能采药、贮药又能炮制、辨证配药的人,总被视为能人,享有好声名。在著名的爱荆庄里,现在还保留着的百草台,上面种着几十种青草药。庄寨主人美祚嫲及其后代媳妇,疗伤整骨的了得功夫,口碑长垂。
氛围是一种教化,教化会形成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格。乡村中土生土长的中草药医生,由于实践经验丰富,使得他们成为了没有行医资格证的医药先生和中草药普及者。他们对地道药材的认知与理解,有的不会亚于一般的科班出身者。
在永泰,不识几种或几十种常用中草药,不懂烹调几种药膳的家庭妇女,是很难找到的。中草药知识和药膳烹饪,看似无师自通,实是这个地方的风气薰陶和浸润出来的。在永泰的大小餐馆,以单味或两三味草药作为佐料的菜肴相当常见。药食同源、以食为补、适时进补,按季节进补的观念,使草根汤几乎成为生活的一种佐佑,贯穿百姓日常餐饮之中。古方古法中药泡酒的养生习俗,也一直弥漫寻常百姓家。永泰县人,清末京城名医、医学家力钧,为慈禧太后治疗亚健康病和皮肤骚痒症,也用上了永泰药膳老酒鸡汤。永泰人走到哪儿,必然也将药膳带到那儿。一个旅加拿大朋友说,在多伦多的许多闽人家庭,也常以当归,黄芪或四物汤、八珍汤处方融入肉类烹调美食。
永泰有句俗语叫“半山牛吃半山草”“什么样的洞,有什么样的仙”。一种乡土文化的形成总是和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密切相关。永泰是典型的丘陵溪山地貌,森林复盖率接近80%,又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雨水双充沛,溪谷与高山落差大,植物品种和中草药品种繁多。1959年和1987两次野生中药药材资源普查,永泰野生药材都达400多种。永泰制药厂的中成药生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十分红火。永泰酒厂生产的药酒金刚酒也曾领过同业风骚。永泰的中医医疗水平,一直保持全省较高水平。根据有关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永泰中医院是全省16个文明中医院之一。全省中医门诊量超过同级西医医院的,全省有八个中医院,永泰名列第一。曾为永泰县乡村中医师的俞长荣教授,后来当上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多年领军全省中医学教学、研究与临床。他所著的《伤寒论类要分析》等中医著作,成为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书。他总结出来的“益火生土”重视温阳补脾的临床经验,广被中医界效循。分布各地的永泰藉中医人才,也不在少数。在永泰同安镇,永同惠中医药文化大观园中的百草园、中草药园林、中医文化博物馆,也是永泰中医药文化品格的一个缩影。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以全县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药膳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活跃表现,将永泰称为中医之乡和药膳之乡也是名副其实的。这不啻也是永泰这个全域旅游县的一个潜在优势。值得从饮食文化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角度去观察、挖掘、总结、研究、提升。有的地方,可以把一串羊肉,烧成火爆。我们的诸多药膳,经千百年生活验证的嘉膳,若有一二走红天下,也是这方水土对天下人的善意回报呀!
更新于:8个月前公众号:象山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