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藏传佛教微型造像艺术品擦擦的一点探讨
擦擦(tsha-tsha)的来源与宗教本怀“擦擦”(tsha-tsha)是藏语的音译,一般专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数制成品上面印制的是藏文或梵文经咒。制成的擦擦多作为佛塔的装藏而置于塔内,或供奉于寺院屋顶、玛尼堆上或修习岩窟内,另外还有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为藏传佛教信众随身携带、一般内供有小型佛像或护身符以及特殊宗教纪念物的金属佛龛)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的。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也有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特大型擦擦。藏传佛教地区原专称浮雕者为擦擦,汉传佛教地区称擦擦为“拓模泥佛像”、“模印泥佛像”、“模制泥佛像”、“脱模泥佛像”、“模制泥造像”,均是以制作工艺命名。东北、内蒙等区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则惯用“泥饽饽”,即以形状冠名。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繁杂,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意译。在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g.tucci)教授所著indo-tibetica(即“印度—西藏”,汉译本更名为《梵天佛地》)第一卷“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和擦擦——试论藏族宗教艺术及其意义”中对擦擦的定义和宗教用途总结为“擦擦是一种小像,可以是塔形,也可以表现佛教天众,或含有总摄教法的陀罗尼。擦擦一般用土和水捏制,有时也添加大喇嘛的身骨。因各种因缘而掺入青稞或小麦也不罕见:他们或用于开光、或用于祈求丰年、或用于还愿。”其实擦擦也广泛利用到藏族的丧葬仪轨之中,一般人在火葬或者天葬(天葬后所余的尸骨火化)的骨灰也广泛用来和泥做擦擦,以作为对死者的纪念。图齐教授在他的考察中,主要看到的是大喇嘛逝世后用火葬,骨灰制作擦擦,所以认为只有大喇嘛的骨灰才能做擦擦,实际上一般人的骨灰制作擦擦也很普遍。图齐教授对擦擦一词本身含义进行年探究,认为来源于梵文,原意是完美的形象或复制。而劳弗尔先生(laufer)认为擦擦一词源于某一印度俗语而非标准梵文,意思是模具,而擦擦正是用模具制作的。擦擦(tsha-tsha)现在多被认为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装藏风习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据唐朝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归东印度,到三摩坨国,国名曷罗社跋仛,……每于日日造拓(脱)模像十万躯”,并说“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义净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述及:西国诸寺“造泥支底(支底,塔也)及拓(脱)模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或积为聚以砖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消散”。从义净大师这些记述可知古印度造泥塔和泥“拓(脱)模像”十分流行,而所谓“拓模像”应该就是泥模佛像,它传入中国,有一种认为是可能很早,早在唐代之前就传到了中国。现在传世实物,有年代可查者,曾有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24年),扈郑兴造三佛像,因之确认,在南北朝时代,已经传入中国,而且普遍流行。另外看法是认为汉文中的泥佛、泥塔在唐代就自有专用名称,在敦煌卷子中称之为“脱佛”、“脱塔”,唐长安寺院遗址出土的泥佛则自铭“善业泥”。“善业泥”一般认为是在僧人或教徒死后火化,将骨灰和泥烧制而成,以求消除罪业,或是表示将身供奉于佛,祈求”善业”,禳除“恶业”。根据唐朝提云般若译《造像功德经》中的提法,在信徒没有能力开窟造像、塑绘金身时,通过造脱佛、脱塔这种方式同样也可积累善业功德,也是一种在造像功德方面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擦擦(tsha-tsha)最早作为专用名词见诸汉文史籍者,为元代的汉文史料。元代活动于朝廷和汉地的藏传佛教僧人把制作擦擦的习俗带到年内地,故《元史?释老传》记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有作塔儿刚者。其作塔儿刚者,或一所二所以至七所;作擦擦者,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元史》,卷202,列传第八十九。)其中的擦擦是从当时的藏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所记“塔儿刚”现译为“擦康”(tsha-khang),是指一种专门放置擦擦的小型宗教建筑,形状像方形单层房屋,无门,在四面或两面留有窗洞(也有不留窗洞的),内装满擦擦。另外还需提及的是在南传小乘佛教的地区也曾制作过多种小型模制陶像的擦擦。擦擦在藏族地区的出现擦擦在藏族地区的兴起,主要开始于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九世纪末,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吐蕃后裔的一支吉德尼玛衮率众远逃阿里,其后裔发展出古格等小王国。十世纪末古格王柯日出家为僧,起名拉喇嘛意希沃,并创建托林寺,命藏族高僧仁钦桑布在此翻译佛经,广收门徒。1042年,印度摩揭陀国超岩寺上座高僧阿底峡应邀前往托林寺,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复兴,使古格王国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根据地。与此同时,印度西北克什米尔一带的佛教艺术风格也直接传入西藏。托林寺迦萨拉康壁画、一些为数不多的金铜造像和数量巨大的擦擦就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风格的印证。目前在西藏发现的早期的擦擦,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托林寺,另在拉萨、日喀则发现有个别的这时期的擦擦。这一时期的擦擦,主要表现题材有降魔印佛坐像、定印佛坐像、游戏坐观音像、四臂观音像、六臂观音像、十一面观音像、文殊像、度母像、胜乐金刚像、法金刚像、金刚手像、持剑的明王像、圆雕天降塔、圆雕聚莲塔、按印单塔、按印三塔、按印多塔、梵文经咒、藏文经咒、曼荼罗等。这一时期经咒擦擦数量比较大,这类擦擦往往有较长的梵文或藏文经咒,均为阳文,字体很小,排列紧密,有些在满版的经咒文字行列中点缀一个或数个小塔,构图严格对称,以圆形居多,有少数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有些在表面涂有红色或黄色。制作擦擦的印模迄今只发现两件,一件出自托林寺,红陶质地,残存不足一半,圆形,有9行用母范印出的梵文经咒,背面原有柄已残损。一件出自萨迦北寺遗址,青铜铸造,椭圆形,中间是凹入的轮王坐善相金刚手形象,右侧上方有6行阴刻的梵文经咒;背面有椭圆形的短把手(张建林、田有前:《西藏萨迦寺考古发掘与调查》,国家文物局:《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这一时期擦擦的显著特征是:制作方法上除了立体小塔使用脱模法,其他浮雕效果的造像、小塔、经咒等均使用按印法制成;正面周缘多因按印用力形成向上翻起的泥沿,不加修整;背面弧凸,留有清晰的掌印纹;造像浮雕多较低平,高浮雕效果的少见。造像擦擦的题材不很丰富。佛、观音、菩萨、金刚等虽都有数种变体,但每一类还都未形成造像体系;数尊、多尊组合造像仅有佛与两菩萨一种。造像中的佛、菩萨造型身躯略显修长,宽肩细腰,袈裟或衣裙轻薄贴体;各种造像尚未完全定型,同一类造像有数种变体。浅浮雕效果的塔擦擦数量、种类较多,出现各种多塔组合的形式;立体塔擦擦数量多而种类少,具有较大覆钵形塔身的擦擦不见于此后。大量布满多行梵文、藏文经咒的擦擦是这一时期擦擦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后不再出现。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制作过程和分类印制擦擦的活动自佛教初传藏区至今仍保持不断,并结合藏区各地的审美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类型。一般的擦擦制作方法都是将泥土澄洗,去除沙粒和杂质,和泥时加入所需的胶质和特殊材料(如药物或灰料等),进行反复揉和后,视不同模具制成相应的泥团填塞入模具内,扣捶模具,脱模晾干后即形成各种擦擦造像。从常见印制擦擦的材料来归类大致可以分为粘土擦擦、陶质擦擦和混合材料印制的擦擦等,常见的擦擦大部分属于粘土擦擦,因材料大都可就地取材,加工简单、方便,又便于大量制作,不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复杂的工具,可很快积累众多造像功德,同时便于擦擦的携带和各地流传,因此,粘土印制的擦擦最为普遍,也是最适合民间发展普及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也有进行晾干后加以彩绘的擦擦。其最大的缺陷是,这类粘土印制的擦擦经不住风吹雨打。只有在高处隐蔽的洞穴和塔肚、擦康等可防雨水侵扰的安全地带才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擦擦。为了解决以上的缺陷,逐渐采用了烧窑的技术来加工擦擦,并加以彩绘这类擦擦属于陶质擦擦,由于陶器加工工艺的难度和复杂,使大大降低了陶制擦擦的印制数量。但是,恰恰由于其特殊材质的防雨奈磨性能,使这类数量有限的擦擦才得以保存长久。而这类擦擦只有在藏族地区的“陶乡”才有可能出现。第三种类型是混合材料印制的擦擦,也叫药泥擦擦,药泥擦擦的材料主要为植物类的药材和香料的混合物,为了保证印制的图像效果通常会添加少量的胶泥。混合材料印制的擦擦数量极为有限,由于多数用名贵藏药配制的材料印制,一般称其为“药擦”,常常作为重要佛像内膛的装藏圣物和护身符。藏区印制擦擦的材料可以为四种元素,可以细分为火擦擦、水擦擦、风擦擦和土质擦擦。泥土制成的擦擦前面已有详细介绍,另外的三种分别为:火擦擦的印制方法是把擦擦的模具在旺盛的火焰上反复扣压,表示以火作为可塑的材料印制了擦擦;另一种印制擦擦的习俗是把小型擦擦的模具悬挂在手持玛尼经筒上,随着经筒的不断转动可在风中印制擦擦,这种做法在藏区较为常见,被称为风擦擦;印制水擦擦时,把多个顶端挂有绳子的圆雕类擦擦模具并握在手中,在干净的活水中反复扣压,算是在印制水擦擦。藏区转经路上经常会看到信徒在山泉、溪水里扣压擦擦模具的情景。如此划分由四大元素材料的擦擦,反映出藏族先哲认为宇宙万物均是由这四大元素构成,是一切物象的构建基础和本质,四种元素具有永恒的含义,因而选择了四大元素作为印制擦擦的材料。同时反映出藏传佛教信徒制作擦擦宗教本怀,除了物质的可以眼见触摸的实物的擦擦外,火擦擦、水擦擦和风擦擦,实质上是代表了一种把制作擦擦作为一种宗教的修持和积累功德的象征,是把无形的宗教修持和意念结合起来的一种例证。制作擦擦的这种宗教本怀,与台湾故宫博物院葛婉章先生所说的制作唐卡的宗教本怀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单位为中国藏学出版社)
-
理性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
虽说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步入了深度调整期,但相信只是运作模式上的整治,整体势头还是向好。这个市场发展仍在刚起步阶段,投资收藏此类作品的好处在于:它们未来升值空间大,投资门槛相对具弹性,而且回报率较高。毕竟中国新富不断增加..
2025-04-02 -
新面孔8成都是企业家 游资“新大餐”:爆炒艺术品
7月3日,一名参拍者在2010西泠春拍的首个专场拍卖会上举牌竞拍。当日,为期4天的“西泠印社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在杭州举槌开拍。这是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季拍卖会预展上展示的艺术品。今年“春拍”不少拍卖行“大丰收”。游资把艺术品当成了..
2025-04-01 -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云冈飘雪 感受石窟造像中的苍凉神韵
从北京西行350公里,就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早在16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大兴安岭南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这里定都近一个世纪。 出大同城西约半小时的车程后,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
2025-03-28 -
漫谈佛教的造像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藏传佛教僧服概述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佛教徒视僧人为三至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都看成有佛气加以供奉,绝不衰读。如此受信徒珍视的僧服起源于何时,藏区的僧服有哪些..
2025-03-07 -
艺术品收藏领域 不妨问一下,仅仅是拍卖吗?
上海美术馆11月18日的展览,在中国的艺术圈引起很大的反响。作为美术馆新中国60周年大庆的系列展的收官之展,却是一位私人藏家王薇女士的藏品,而这些藏品经过著名的“新中国美术史”专家陈履生的整理,认为其系统性与质量,足以与地方一级的..
2025-02-19 -
张大千藏传佛教绘画:一代大师学佛参禅的艺术感悟
果洛蕃女礼佛图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古代诗书字画,留恋石窟寺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禅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
2025-02-15 -
藏传佛教法器简史:造型源自天竺 乾隆时大量进贡
镶宝石鎏金银质法轮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2025-02-14 -
东方遗珠:山东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
2025-01-28 -
胶带把香蕉粘墙上:行为艺术家吃掉了售价12万美金的香蕉艺术品
(原标题:美国一行为艺术家当场吃掉售价12万美元的香蕉,还大呼美味)12万美元一根的香蕉是什么味道?据美国全国广播..
2025-01-23 -
重庆潼南发现唐代摩岩造像 保存完整西南少见
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佛壁。佛壁上的雕刻十分清晰佛像衣纹流畅近日,潼南县文管所接到该县崇龛镇薛家村村民报告称,当地在挖石子修公路时,挖出了一些菩萨,怀疑就是当地传说中的唐代“千佛壁”,潼南县文物部门立即派专业人员前往进行了现..
2024-10-21 -
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世界第一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31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3%,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还显示,去年全球艺术作品拍卖交易额排名前三名的艺术家分别是毕加索、齐白石和安迪沃霍尔,而排名前10位的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占了4位。..
2024-09-09 -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征
[提要] 彩画、壁画技术主要关键在于调色和配色,一般是采用矿物颜料,经久不褪色。柱廊为深红色间以浅色或金、白线条垂直划分柱身,有纤细而华丽感,门窗外框一般皆为黑色,特殊寺院、宫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画。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
2024-08-28 -
独具特色的印度佛教造像
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伟大的印度文化,在4千多年前,就沿着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而这里有着雕刻的传统,历来是高超雕刻艺术的发源地,著名的莫亨左达罗遗址出土的皂石像和青铜像等令人惊叹不已。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多年,对..
2024-08-26 -
红与黄的神秘:揭开藏传佛教的色调之谜
在西藏,有两种颜色主要出现在寺庙建筑上,而很少在民居中出现,这就是红色与黄色。为什么寺庙建筑会钟情于这两种颜色,为什么民居对这两种颜色又近而远之呢?华夏经纬网近日刊发了《红与黄的神秘:揭开藏传佛教的色调之谜》一文,试图解开中..
2024-08-25 -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独特的“央移”记谱法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
2024-02-28 -
山西历史上的石窟和石刻造像
石窟艺术的物质依托是山地。山西多山,世人皆知。即使依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全省110多个县市中,确实很难讲得出哪一个县市会没有山地。山西自古以来宗教造景习俗源远流长,其中尤以佛教造景为最。笔者曾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着意于对这一方面的..
2024-02-28

最近更新
-
古人早上吃什么?揭秘古代早餐的发展与变化
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研究表明,正常吃早餐的人,拥有合理的生活作息。其实,在古代同样重视早餐,品种丰富,风味独特。古代的早餐流传至今,依然占据着主力地位,为小伙伴们提供能量来源。上..
-
古代四大丑女和四大美女相比 丑女们为何嫁的都是优秀人才
对古代丑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张籍《酬朱庆馀》“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这是曹雪芹描写警幻仙子的..
-
万历皇帝朱翊钧:20年不上朝,为何朝廷还不乱?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国力强盛,却出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不爱江山偏爱木工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再比如一生就爱吃喝玩乐的顽童皇帝朱厚照。还有一位在位48年,20多年不上朝,却能把国家管理的井..
-
安乐公主为什么会和孟凡成为好姐妹?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安乐公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李裹儿,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13岁时,出落成美女,姿色美艳,聪明伶俐,李显与韦氏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
-
非洲三大暴君是有多残暴!蒙博托、博卡萨、伊迪阿明
暴君,是指种种行为残酷,残暴视生命如蝼蚁的统治者,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如夏桀、商纣王等等,这些可能你都认识,但是今天介绍的主角却不是他们而是非洲三大暴君,有了权力就会有欲望,就会滥用权力,所以才导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