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的流派及风格

2025-04-17 08:35历史文化

布达拉图片来自百度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造像与绘画技法,并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民族风格和醇厚质朴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不仅拥有诸多特色鲜明的传世佳作,而且还派生出诸多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如曼塘派、钦泽派、噶尔派以及热贡派等,其中噶尔派的绘画风格与汉地画派较为接近。这些艺术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流派,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按地域风格,藏传佛教金铜佛像的艺术风格可划分为外国风格、本土风格以及内地风格。这三种风格以雪域为枢纽密切联系,既有纵向的时代联系,又有横向的地域关联。三种风格在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为:

铜镀金宗喀巴像图片来自百度

(一)外国风格。该风格的造像有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健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克什米尔在印度西北喜马拉雅山区,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复兴,克什米尔佛教艺术也传入西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特点表现为人物的造型脸形长圆,眼睑大开,瞳仁点在正中,似吃惊状,有的眼大无神,身躯饱满。佛像多着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长,通身用黄铜铸造,光滑亮丽,台座形式多样。代表作品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祥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铜鎏金赤松德赞像图片来自百度

东北印度,公元740年帕拉王朝在孟力拉地方兴起,该王朝推崇佛教,八世纪后成为迅速衰落的印度佛教的最后据点。十世纪初该国高僧阿底峡在西藏传法长达17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藏的利玛佛像造型带有浓厚的帕拉造像风格。帕拉造像建立在笈多美术基础上,东北印度本土特色浓厚,与克什米尔造像在某些细节上相互影响,但风格迥然有别。帕拉造像的面貌颇具印度人特点,如眼脸突显,嘴唇丰厚,眼大有神,形体粗壮,身材曲线流畅圆润,薄衣贴体近乎全裸,只在肩头腿部有简单的衣纹刻画。代表作品如桑唐利玛毗卢佛,黄铜铸造,镶嵌宝石、银丝、红铜丝,华丽精美;半月型台座,前雕三位供养人,左右两匹马,边缘刻有齿形火焰纹;顶部雕小伞盖,头光雕为菊花形;莲花座下加多层折角方台,造型生动,工艺绝妙。

尼泊尔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园和涅盘的婆罗林都在尼泊尔。尼泊尔在唐代曾一度隶属吐蕃王朝,佛像传承了以印度鹿野苑为主的笈多风格。代表作品如金刚菩萨立像,高耸的三叶宝冠刻满珠宝,身材修长合度,姿态自然优雅,椭圆的火焰头光与头部结合得很和谐;正圆莲座,莲瓣宽厚,直伏地面,花瓣上刻三道川字形筋脉。

铜鎏金绿度母像图片来自百度

(二)本土风格。由于藏族地区地接中亚和印度次大陆,造像艺术也深受这些毗邻地区风格的影响,表现为佛像普遍造型粗犷、朴实,比例、动态上不太协调,有一种儿童画式的稚拙感,纯朴可爱,童趣盎然,反映出藏传佛教雕塑童年期的面貌。藏族工匠在仿造外来形式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本民族的风格。尤其是十三世纪以后,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相对统一的***面必然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艺术流派相互影响,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更为统一的表达方式。这种统一的风格,表现为佛像造型的帽冠装饰、莲座背光形式基本一致,印度、尼泊尔等外来影响已不明显。佛像造型摈弃了早期的传统,出现了不少创新的作品。代表作品如四臂观音,宽额尖下领,藏族特征明显,手法简洁洗练,庄严而生动。又如,空行佛母,立姿弓箭步,躯体造型准确,肌肉有力,动感强烈,把智慧与力量的女神表现得生机勃发。

(三)内地风格。自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后,藏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十三世纪后,藏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元、明、清中央政府都大力扶植藏传佛教。内地的造像中以元、明、清三朝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最具代表性,如明代制作的大黑天,铁镀金像,肌肉裸露部位是铁的黑色,宝冠璎络飘带等处镀金,弯刀为银制,色彩对比鲜明,全身披挂网状繁密的璎络珠饰,雕刻精细,一丝不苟,是永乐造像中的珍品。这种造像,虽遵从藏传佛教造像的规则,但却融汇了汉族雕像的表现方法,如方正的脸形,写实的服饰,注重细节刻画,精雕细琢,虽不及西藏本土造像形象生动,但其精美华丽却胜过西藏本土作品。清朝历代皇帝对藏传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乾隆时期,在皇宫内外广建寺院,大造佛像,代表作品如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中最繁杂的一尊,此像工艺精湛,繁而不乱,身姿右高左低,形成强劲动势,而又不失平衡。白度母造像亦然,面容丰腆,修眉长目,神情温婉,姿态典雅,神韵动人。衣裙刻花嵌金银丝、宝石,颇具尼泊尔风格。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的基础上,与周边地区民族文化交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仔细观赏和品位。

  • 四大原因使京剧新流派产生困难

    京剧产生发展200年来,在上世纪前期开始空前发展,成为让人心服口服的国剧,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时间流派林立,剧目也异常丰富,其中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最为出名,至今常演的剧目仍是们各自的经典,传人也以这几派为多..

    2025-04-19
  • 观音画像与普门艺术的兴盛

    唐末以后,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门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姿容温婉、体态秀研的女相观音逐渐取代了威武有须的男相观音。这跟《普门品》中说观音有三十三应化身,可变幻居士妇女、比丘尼、童女、仙女、优婆夷、婆罗门妇女等女相教义有..

    2025-04-19
  • 中国堆锦艺术

    巨幅佛教画卷“西方极乐世界图”中国堆锦艺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其制作方法用五光十色的丝织品和布料,按艺术精心设计的要求,以人物形像、珍禽异兽、琼花仙草等题材堆制成具有浮雕效果的工艺美术品..

    2025-04-18
  • 安岳石刻 佛之栖息地见证三教共存的中华石刻艺术

    四川资阳安岳县连绵起伏的岩壁上,开凿有大小佛像十万尊,年代从唐朝延续到清代,尤以唐朝、五代、宋代佛像最为精妙。这些佛像由于过于分散,至今仍尘封于中国西南的一角,任凄风冷雨腐蚀他们的脸庞与身躯。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

    2025-04-18
  • 天龙山佛教雕塑艺术

    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

    2025-04-18
  • 一日一佛像之释迦牟尼佛坐像

    清宫遗存释迎牟尼佛坐像 6——7世纪 斯瓦特 黄铜 高12.3cm释迦佛面部泥金,蓝色发髻,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衣角,结跏跌坐。身躯魁伟,圆领通肩袭装,一角披于左肩后,衣纹写实,质感厚重,可见晚期键陀罗佛教艺术遗风。椭圆形的仰覆莲座,莲..

    2025-04-17
  • 雪域佛教艺术奇葩——酥油花

    酥油花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酥油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

    2025-04-17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会怎样发展,恐怕是当下每个人都很关注的焦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2010年春季拍卖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达231,973万元,与去年秋拍(158,666万元)相比增加了46.2%,同比..

    2025-04-01
  • 收藏当代国画 须对艺术理解

    在世界性的艺术系统中,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而能够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也为西方..

    2025-04-01
  •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葡萄酒的质量与风格

    关于对葡萄酒质量与风格的评判葡萄酒的多样性与品尝虽然葡萄酒都是葡萄经酒精发酵获得的饮料产品。但是,由于众多的葡萄品种,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产地),各具特色的酿造方法和陈酿方式(人为因素)等。产生了很多类型的葡萄酒(种类、风格)。葡萄..

    2025-03-20
  • 长有“手指”的鱼希望螈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希望螈艺术复原图

    这条长有手指的鱼,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这条长有手指的鱼,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

    2025-03-17
  • 世界十大艺术收藏家解说

    收藏家正为认知上的不一致而烦恼”,拉斯维加斯赌场巨头、世界顶级艺术收藏家之一StephenA.Wynn说,“他们正在很理智的同这种状况做斗争。他们知道他们收购的艺术品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们花的资金,他们也知道如果出售了这些艺术品将无以替代。..

    2025-03-11
  • 偏印:执着的艺术之星

    在命理学中,对于日主而言,生我者谓之印,这印分为正印和偏印,正印代表着传统思想,正统文化。偏印同样代表文化和思..

    2025-03-09
  • 八字流派

    四柱命理在宋朝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著作层出不穷,代表作主要有宋代徐子平所著的《渊海子平》,至今仍在香港及国内流..

    2025-03-09
  • 傩艺术殿堂:色彩斑斓、高深莫测

    傩,是什么?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

    2025-03-07
  • 方寸唐卡描绘热贡艺术产业发展新蓝图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其实,紧盯“两会”新闻的娘本,也在关注这一问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热贡艺术”申遗的成功,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画院作为青海..

    2025-03-07
  • 藏传佛教僧服概述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佛教徒视僧人为三至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都看成有佛气加以供奉,绝不衰读。如此受信徒珍视的僧服起源于何时,藏区的僧服有哪些..

    2025-03-0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