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若虚被赞为孤篇压全唐,它究竟是如何走向神坛的?
张若虚,若虚,他和他的大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差点被时光化为了虚无。好在,最终只是一场虚惊,他和他那《春江花月夜》的诗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将永远照耀着中国的诗空。 春江花月夜被赞为“孤篇压全唐”,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走向神坛的呢?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四百多年前的某个深夜,当这两句从未见过的唐诗跳进诗学家胡应麟的眼眸时,这个明万历举人胡子一翘,一拍大腿,“唰”地一声,就从躺椅上跃起,一个健步奔向书案的油灯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浑身颤抖地吟诵起来。 春,江,花,月,夜——天地之间五个最美意象霎时从故纸堆里发出光芒,扑进了他的眼帘。
这个年过半百的举人当时正赋闲在家,没事找事地编写一部历代诗选《诗薮》,意图搜罗有史以来的诗歌珍品。《诗薮》,《诗薮》,“薮”不就与“搜”同义嘛。
“乖乖,这么牛的一首诗,怎么就被抛弃到历史的黑屋子里呢?这不是明珠暗投吗?”胡应麟边激动地来回踱步,边喃喃自语,“要不是我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看到了它,还不知道它要委屈多少年呢。”
胡应麟激动骄傲得有理。因为正是从他编纂的《诗薮》开始,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发现,才开始被滚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直至被推唐诗的巅峰。
而此时离这首伟大唐诗的诞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千年十个世纪的时光。
“好了,有了这首《春江花月夜》,我的《诗薮》可以完满收官了。”心情平静下来后,胡应麟恭敬地把那本刊载如此宝贝的《乐府诗集》供奉到书案上,叫上书童推开后花园的朱门,似乎真的发现此夜的月光确与往日不同,它那如金似火的光辉照在春花新叶上,正是千年之前张若虚叩问过的那轮青春的月亮。

仿佛有如神助,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美如少年的诗歌意象,花团锦簇地涌出天际,在诗人的笔下恣肆汪洋地喷发了出来。
《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后,它那特立独行的诗歌姿态早已超越了诗歌的范畴。即使是对于他那人月关系不甚理解,甚至都没有读懂这首诗,也丝毫不影响无数的诗歌爱好者为他疯狂打call。

所以,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所以闻一多先生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点赞道: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全诗犹如一次神秘而又亲切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中那热烈而饱满的气象,顿时让天地通透,万象清澈,也使初唐的诗坛大放异彩。
后来,《春江花月夜》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
在唐诗的海洋里大放异彩的《春江花月夜》更像是一个意外,是唐诗大秀场上的一个意外,一个孤立的高峰。我想这意外,大概是指这***诗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在中国诗歌史上几乎空前绝后,从诗经到新诗都难以找得到与它相像的作品。说他孤立,因为它确确实实是孤零零地屹立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上,前后都不见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