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大营彝族“哑巴节”
1月30日早晨,在太阳还没升起以前,我们便从祥云县城驱车赶往祥云县禾甸镇的大营七宣彝族村。车子前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也如约而至的到达了这座位于白云深处的彝族村落。
平时相对僻静的大营七宣彝族村,在今天显得格外热闹,这里将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大营七宣村彝族民俗“哑巴节”。来自祥云县东山、禾甸、米甸各乡镇和来自楚雄州姚安、大姚县的群众近3万余人云集七宣村,再加上做生意的经商者,“哑巴节”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街市。
七宣村“哑巴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是祥云县禾甸大营七宣彝族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当地彝族群众认为,通过“跳哑巴”能使当地彝族村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能为村民避邪免灾,带来清吉平安;也能给当天到七宣游玩的客人带来一年的吉祥、平安、和好运。
关于“哑巴节”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灾害、兵荒马乱,少许几户人家迁移到现在的七宣,觉得这里的地势、水土都还不错,就定居下来,但还是避免不了自然灾害的冲击。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多数人还染上疾病。村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心地善良,可惜天生是哑巴。女孩为了村民的生活,徒步到寨子外面四处乞讨,给大家讨回干粮食物,求回药材。一天,女孩乞讨回来走到村外的龙潭边(现在的龙王庙)坐下休息,困得不行便沉睡过去。
当女孩醒来的时,自己吓了一跳。原来自己的心地和行为感动了龙王,被龙王带到了龙宫,纳为妃子,开始的时候女孩百般不情愿,因为她惦记自己的家和村民们,但最后还是嫁给了对她一片真心的龙王。
时间一缓过去了八年,女孩为龙王生了很多的子女,更让她惊喜的是,自己会说话了!可她还是忘不了生活苦难贫穷的七宣人民,几次恳请龙王放自己回去看看。龙王经不住女孩的诚心恳求,允许她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带着自己的子女回村探亲,同时给七宣带去雨水,药材。从此,七宣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转了,疾病也少了。村民就在每年的正月初八,选出村民装扮成龙王,但装扮者都不讲话,代表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于是每逢正月初八,七宣村都按例举行隆重的“哑巴节”以示纪念。
各具象征意义的“哑巴”彩绘
七宣村不大,却很整洁。村里的大树上挂着许多的红绸条,整座村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一路步行进村遇到的村民从小孩到老者,都身着着彝族特有的节日盛装,奇怪的是,他们的脸上布满彩绘,这让我们不由得好奇起来。
原来,大营七宣彝族“哑巴节”当日,整个村落男女老少都要进行脸部彩画,男青年要理固定的发型,代表着本地彝族对祖先的追随和崇拜,也体现了彝族从古至今的图腾崇拜。
“哑巴节”当天,由村里懂画的老者在龙王庙给大哑巴彩绘,大哑巴只在腰间穿一条羊皮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头上戴一个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长者为他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画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画在后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抢宝,还有云朵。大哑巴腰里还系着一个小竹箩,上面写有文字,跳到每家都会由主人给他装少许的米、油。手里拿着小研臼和盐臼棒,一是在跳哑巴的时候用来击打节拍,二是在小研臼里冲打食物,相传里面的食物可以医治百病,如果谁肚子痛、头痛,跟大哑巴求讨少许服下,立即见效。
中哑巴男的上身穿羊皮褂,下身穿一条短裤,脚穿绣花凉鞋;女的穿彝族绣花服饰,脚穿绣花毛边底的布鞋。身上和脸部的彩绘也比较讲究,额头画太阳,男的黄心黑边红光,女的红心白边白光,脸部三条,男的黑底白边上翘,女的红底白边下斜。在男的胸前画牛头,手臂上有女性生殖器官,人像手拿弓箭及劳动工具,双腿膝盖是女性乳房,有彝族文字,彩云图样,颜色以红、白、黑为主。男的头型是公鸡头,戴耳环。
小哑巴的化妆比较简单,只是用锅烟胡乱涂抹脸蛋和双手。小哑巴主要是给来客脸上涂抹锅烟,表示欢迎,来客被涂抹越多表示越受欢迎。
神牛身披灰色毯子,手举编制牛头,耕田老农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扶一犁,手拿鞭杆,高卷裤脚。
传承原生态“哑巴节”
七宣村里每年都有一户村民来承接“哑巴节”,倘若遇到家里有丧事或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就三年不能承接。“哑巴节”的活动是从龙王庙开始的,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所有的“哑巴子民”在“大哑巴”的带领下,围着熊熊的火堆进行“三正三反”的追跳,杀鸡恭酒,对龙王叩头祭拜,然后围绕盛满清水的石缸依次净身,即洗去烦琐尘埃。
接着是在承接“哑巴节”的村民家中举行恭请“大哑巴”仪式,在这里要有彝族六大支系的族人毕摩和护卫总管,也就是为村民守卫寨子和捕取猎物的狩猎人。通过毕摩老者的号令,村民主人的三叩四拜,天地神灵的相互作揖,相互吼叫,这无疑是彝族人最真诚的祈福。
恭请完“大哑巴”,接着就是恭迎“哑巴队”,“哑巴队”由一个大哑巴、12个中哑巴(男女各半),若干个小哑巴(有男有女),扮神牛一人,耕田老农一人,葫芦笙、三弦、笛子乐手各一人,讲吉利者一人,接收供品者若干人,共20多人组成。族人毕摩和整个寨子的村民对“哑巴队”是敬仰的,该有的礼数不能少,该做的叩拜不能缺,从村头接到村尾,必须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
整个过程没有导演艺术家编导,也没有现代艺术的加工。活动再现了“哑巴节”来源的历史故事,把平时农耕劳作的场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同时“哑巴节”也告诫人们不能忘记美好生活与劳动和汗水永远不能分开的道理,更不能忘记给彝家带来幸福的祖先。
大营七宣村“哑巴节”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其相对完整的原生态貌,“哑巴节”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
土掌房里的花腰妹与神秘祭龙
“想你是挝啰,爱你是挝啰……”,峨山火一样的花腰彝围着火堆唱起了民歌,跳起了左脚舞。如果你到了这里,你就会知道彝族有多能歌善舞。滇西独有的彝族民居土掌房也错落有致地分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里居住着美丽热情的花腰妹,上演着古..
2025-04-04 -
峨山彝族龙年龙舞“开新街”
“开新街”是峨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开新街”的到来,才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待到开新街后,人们才下地干活,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街日。富良棚乡,那个彝语叫做“坡拉坡”的地方,以5的倍数为街天赶集,1月30日就是“开..
2025-04-04 -
彝族辣白酒
彝族普遍喜欢畅饮辣白酒,也善于酿制辣白酒,以糯米为首选原料,大米次之,玉米再次之,高粱、粟、稗等粮食亦可用于酿制。酿制辣白酒的基本步骤是:a、浸泡或煮熟原料:将用以酿酒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泡透心或煮熟。b、蒸饭:将浸泡透心或煮熟的..
2025-03-19 -
云南彝族的订婚习俗
彝族支系拉乌人订婚、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男女情投意合,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脸相迎,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夜里在女家住。一两天后..
2025-03-15 -
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
一、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东汉顺帝时(126年一144年),沛国(在今江苏境)人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造作种种道书,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道教。为了使道书神秘化,同时也使传道活动具有隐蔽性,因而道教文献中常常采用一些特殊文字,使外人无..
2025-02-15 -
彝族神秘的祭天地习俗
祭天地是彝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一种仪式。祭祀由毕摩主持,祭坛多设在具有三台形状的山顶(俗称祭天山或三台山),也有以人工筑成的三台祭坛。若祈风雨,祭品用黑色的牛、羊或鸡,若祈晴朗,祭品则用白色的。明天启《滇志》..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