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舞蹈 “羌姆”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藏族属于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阔的古老民族。藏族历史悠久,丰富的人文宝藏和历时两千年的宗教文化,不但造就了藏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习俗,同时也造就了整个藏民族。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藏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羌姆”概说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西藏得以兴起的经过。那是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西藏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笨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聪明的印度高僧莲花生便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随着藏传佛教的建立,莲花生又创建了该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祭祀活动中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随着历史的进展,藏传佛教逐渐在除西藏之外的所有藏区,以及内蒙等地多个民族中逐渐流传开来。而《羌姆》,也因地域与民族的不同,产生出多种称谓。如蒙族称其为“查玛”,满族称其为“跳布扎”、青海等地又称作“跳欠”等。
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札什伦布寺、桑鸢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普楞寺、内蒙的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数以万计的信徒为了能亲临祭祀活动,有的不远数百里之遥,提前若干天便携家带口启程奔赴各大寺院,以对神灵进行崇拜和求得自己与家人愿望的实现。
《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届时,在高架于寺院屋顶上的唢呐、长号、莽筒、鼓钹洪亮而庄严的乐曲之中,专门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以示各路神灵已降临人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
紧接下来的是,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宣扬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
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所有观看者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而是赋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欢乐、祥和,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这些内容不同、舞姿廻异、面具与服饰制作精细的舞蹈段落,一个个紧密相连。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西藏《羌姆》中的这些舞蹈,与元代在蒙古族所推行藏传佛教中的祭祀舞蹈《查玛》型态基本形式、表演内容和举行时间都大体相同,只是由于民族的差异而在舞蹈动态、服装式样、作舞时所持法器等方面另具特色。
《羌姆》活动的最后部分为“驱除恶鬼”。在全部驱魔仪式进行完毕之后,各路神灵把大、小鬼怪集中到用酥油和糌粑粉制作的鬼首“朵玛”身上,鬼首“朵玛”便在众神兵天降的押解和众多藏民的拥簇下,移置到距寺庙外有一定距离的空地上,架起柴火焚烧“朵玛”为灰烬。至此,完成了使庙宇和民众驱逐未来一年中所有邪恶,迎来人间祥和与福顺的《羌姆》法事活动。
昌都寺的“羌姆”
昌都寺的羌姆是从上午开始。先是由昌都寺主持,第三十八世活佛李西·新嘉旦真率领全寺院僧人例行早课,大约十点钟僧人们开始为跳羌姆做准备。一些跳神用的面具被摆在经殿显眼的地方,李西活佛和铁棒喇嘛都换上了威严的专为节日才穿的僧装。十一点钟,在庄严的鼓号声中,由铁棒喇嘛带头,众僧人簇拥着李西活佛围绕经殿一圈,众多信众虔诚的守候在一旁,等待活佛的“摸顶”。来参加法会的信众除了来自本乡———撒瓦脚乡之外,还有来自临近的卡拉脚、毛日、集沐等乡,最远的老乡要走两三天才能够到达;另外还有沿崎岖的山路行大礼而来的信众,其虔诚的神情让人十分敬佩。
正式的羌姆表演从十一点半开始,首先是跳“护法神”舞;六位僧人头戴面具进行舞蹈,其中手拿黑旗的领头僧人代表“世间胜母”充当大护法,整个舞蹈的意思主要为驱邪迎祥,祈祷世间平安等。
其次是表演“金刚舞”;主要表演的有五大金刚,如“普巴”金刚、“簇悟”金刚。其中,“簇悟”金刚为昌都寺所独有。(忿怒金刚,憎怒,嗔,生气,)在伴奏的音乐上,昌都寺的羌姆乐队与诵经音乐所使用的乐队基本相同。两只铜钦作为乐队的主奏乐器一左一右被摆在乐队两边,巨大音响效果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以体现密宗喇嘛心目中威猛无比的各种本尊护法神的形象。乐队中间摆放着一面带有木架的神鼓以及具有本波教色彩的色阿两面鼓,另外还有几位僧人使用几个不同类型的钹。两名吹加林的喇嘛坐在乐队的对面,经殿的台基上,和李西活佛等重要的喇嘛并排坐在一起,加林的旋律和铜钦巨大威猛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舞蹈特征上,昌都寺的羌姆舞表现出藏族舞蹈“一顺边”的基本特征。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过程中顺手和顺脚一同出一侧特殊的动律、体态,它是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岖,劳动艰辛,往来不便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在高原上进行劳动或负重行走,当身体重心斜向一侧时,该侧之脚尤为吃力,该侧之手也就随着摆向一顺边,由于这种体态最省力、最得力,又能减少危险,于是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步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舞蹈美,体现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
另外,和其它藏传佛教教派相比较,本波教跳羌姆独特的地方在于,本波教跳羌姆是从右脚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边转边舞,而其它藏传佛教教派,无论是格鲁、宁玛、噶举、觉囊、萨迦等各派都是顺时针方向边转边舞的。
虽然羌姆已经成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他的主旨依旧是宗教性质的驱鬼镇邪。
“羌姆”的功能与意义
藏区各地寺院跳羌姆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一年两次,有的一年一次,主要看各寺院自己的财力、人力等诸多因素。羌姆在其社会功能上主要以驱鬼镇邪为主旨,它不但能渲染宗教祭祀礼仪的庄重气氛,还通过一些宗教故事的表演,起到弘扬佛法教义的作用。因此,“羌姆”首先决不是一种纯粹的表演(尽管其有“表演”的性质),而是本波教僧人内修的方式之一。
据李西活佛介绍,羌姆以前和“手印”、“双运”一样都是密宗修炼方式,这种修炼都是隐秘的。只是随着旅游及商业化的发展,羌姆慢慢演化成了一种公开的”表演”。各地寺院都陆续将羌姆作为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这一方面使更多的信众及游客有机会了解宗教,但是,内修与表演本来就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为了利益而在公众面前表演羌姆的僧人还能够沉侵于内心的虔诚与神圣吗?我们不能不担心这种公开的”表演”将会使羌姆逐渐的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
凉山木里藏族人民的古老节日
“俄喜节”是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人民的古老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七举行。节日来源俄喜节是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人民的古老节日。关于俄喜节的由来,当地民间传说颇多,其中有这样一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从西藏、云南等地..
2025-04-03 -
藏族民间传统工艺贵南藏绣
贵南藏绣,民间俗称“针线”,是雪域藏区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藏族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是优秀的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贵南地区传统藏绣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全县六个乡镇..
2025-03-16 -
藏族面具 用丰富表情讲述藏文化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到了清代,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
2025-03-16 -
藏族民歌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称“博巴”,..
2025-03-16 -
新疆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刚健,同时又细腻含蓄,伸展稳定,以优美挺拔见长,更以诙谐、爽朗明快、憨厚闻名中外,性格多样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沙吾尔登”舞是流行于新疆蒙古族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沙吾尔”蒙古语,指马跑动时,马头上下..
2025-03-16 -
华锐藏族婚礼习俗
华锐,亦称华热,其意是英雄的部落或地区或种姓。广义的华锐地域由青海省和甘肃省两大部分组成。青海部分包括: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四县藏区,甘肃部分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马蹄区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武威、永登、古浪等..
2025-02-24 -
藏族调牛节
藏族节日丰富多彩、绚丽缤纷,而且在每一节日里都熔铸着民族生活区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到的风俗民情,以及附会着神奇隽永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巫师喊山甘肃南部博峪藏族,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要过一种调牛节。节日前一天,先由"嗄巴"(博峪藏族..
2025-02-22 -
藏族原始宗教时期的巫师
关于西藏的巫师,我们知道的很少。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在西藏人们心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现在还有巫师的存在吗?正是这些谜团,吸引无数专家学者前往探秘考察。 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在原始部落和氏族时代,..
2025-01-29 -
四川夹金山下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喜迎“上九节”
夹金山下藏族同胞喜迎“上九节”。刘忠俊摄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九,四川宝兴县硗碛藏乡山寨张灯结彩,藏族同胞身穿盛装,跳起欢快的锅庄,喜迎“上九节”。据了解,“上九节”又称看花节,起源于藏传佛教。传说盘古开天地,农历正月开始创造万物..
2024-12-29 -
甘肃天祝藏族村里跳锅庄闹元宵
甘肃天祝藏族村里跳锅庄闹元宵文占军摄2月6日正值中国农历元宵节,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一藏族村里,歌声飞扬、舞姿翩跹。全村280多人齐聚村委会,跳着优美的锅庄,转着舒畅的则柔,用藏家人独特的方式喜庆新春,迎接元宵佳节。锅庄舞..
2024-11-07 -
藏族端阳赛马会
农历五月初五,海拔3288米的香格里拉草场,野花盛开,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端阳赛马会(又叫天马节)隆重开幕。节日期间,人们举家出游,在山脚坝边搭帐篷,野炊、宴客。等到赛马会开始,人们便齐聚在宽敞的草坪上,观看各地骑手的精彩表演。赛..
2024-11-07 -
甘肃拉卜楞藏族诞生仪礼
诞生仪礼是人生中的开端之礼,在人生诸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古以来,藏族的生活区域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尤其在遥远的古代,人口死亡率高得惊人,为了找到对现实的补差,于是就产生了妇女孕期、哺乳期及儿童成长期的一系列习俗。婴儿降生该..
2024-09-26 -
久远的神灵崇拜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神灵崇拜与其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山区中,较为集中地聚居于山水之间的平坝上。这里江水萦绕、山路崎岖、绿树茂盛、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所属山地民族,较..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