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很多学问的断层,恰恰在这些“封建糟粕”中!
内容摘要:
为什么说一年有五季?“岁”和“年”都什么区别?春节和过年是不是一回事?从何时开始春节成了农历正月初一……今日推文,我们将一起来聊聊。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两首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分别是唐人王驾和宋人陆游的名作,写的都是古代春节一直到春社的那段时间。古代农耕社会过年的时间很长,年味可以说是从腊月一直持续到春社为止。
我们以前一般以为,过年嘛,顶多就是从小年祭灶算到大年元宵节,也不到一个月吧,其实古人过年的时间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古人过年可以从腊八算到春社,要春社过了年味才能真正消散。若问证据?不知上面两首诗够不够充分,呵呵。
小时候我们语文学到这两首诗,很多时候都有一种错觉,以为写的就是古人过春节时的场景,因为老师也没经历过那个要过社日的年代。谈到这里,我再啰嗦两句,把春节和过年这两个概念谈谈。
其实最开始春节应该是立春这天,因为“立”有“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所以从立春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称为春天。其实按中国人传统历法算季节,一年应该有五季,我们后面再说。
如果立春这天恰逢农历正月初一,是谓“岁朝春”,民谚曰:“百年难遇岁朝春”,意思是立春恰逢正月初一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在汉语中“岁”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说来,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从农历一月一日到下一个农历一月一日为一“年”。“年”是一种怪兽,而“岁”是一个天体(木星)。
您看古人写文章都把“年”和“岁”分得很开,比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比比皆是,却很少有写庚子年、辛丑年的。另外,为什么年龄一般说多少岁,而不说多少年?这个多次说过:因为古人算八字计算岁数是按“岁”不按“年”。虽然袁世凯用行政手段规定:从1914年起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但这并没有影响算命师父的教材,直到今日,也没有改变,呵呵。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农耕社会特别重视春季是很自然的,而之所以重视春节是因为要在土地上开始播种了,能不能收获全靠这土地说了算。春天重要相当于天时,而土地更重要则相当于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因此这祭祀土地神的“社日”自然要特别浓重,再加之春社和春节相隔也就一个月,所以气氛自然能连着年味儿。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上面说的那两首诗都是说的春社的场景,秋社则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推算。注意,中国有很多节日都是按夏历(中国的阳历)进行推算的,比如春社、秋社、三伏、三九等,二十四节气能在联合国申遗成功绝不是那么简单。而按中国的农历(中国月亮历)推算的节日也不少,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等。
为什么社日要定在第五个戊日呢?这就和干支五行有关系了。因为天干中戊、己为中央土,地支中辰、戌、丑、未为四隅土,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展开说一天也说不完。大家只用知道戊是天上的土就行了,至于为何要定在第五个戊日,我想大概因为在河图洛书、后天八卦中,“五”代表中央土吧。这些解释我暂时没有查到有关资料,不过相信研究过易学占卜的人都会认为我说得非常严肃,绝对靠谱。中国有很多学问的断层,恰恰在这些“封建糟粕”中。
再比如三伏、三九的算法,学了易学也同样迎刃而解。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逢壬数九”相对比较好说,壬、癸在天干里代表水,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四种属性,冬天属水,所以要冬至后逢壬日开始数九。那么为何要数“九”,而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消长、否极泰来有关。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周易》中,阳爻都称九、阴爻皆称六,九五为阳爻中正之位,六二为阴爻中正之位,所以称皇帝为“九五至尊”就是从这里来的。因此,九为阳极之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而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
接下来我们讲“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天”又叫“长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特殊理解。前面我们说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代表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每个季节都以五行相生来更替。
但由夏到秋则不然,夏天属火,秋天属金,火克了金,金就不敢出来了,所以必须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现在明白我之前为什么说一年有五季了嘛,为了解决这个相克的技术难题,我们划出了一个特别的季节“长夏”,从此一年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长夏伏藏地下属土,所以夏火生长夏之土,长夏之土生秋金。
至于为什么要定“夏至三庚入伏”,一句话庚、辛在天干中属金,入伏是为了迎金秋,所以夏至三庚入伏,末伏起在秋后头庚。
顺便说一句,我小时候外婆经常对我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到哭。”所谓“伏包秋”就是立秋恰逢庚日,那么这种时候末伏结束的时间最早,当然就显得凉悠悠;而“秋包伏”就是立秋后才起末伏,这种时候末伏结束时间会相对“伏包秋”更长,所以有“热到哭”一说。
虽然我们现在社会已经转型,不再是农耕社会,过年也不可能过得像王驾、陆游他们那么长时间,但现在还没过大年,一些农村的朋友估计“走人户”都还没结束吧?在此,我还是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牛年大吉,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灰墨斋的关注和支持。(灰墨斋主人)
-
中国字画陶瓷古典领域的最高水准 博大精深
在中国艺术品亿元价格成交排行榜中,16件天价作品除了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金器)和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铜像(鎏金佛像)外,其他都是字画和瓷器。而价格最高的为北宋黄庭坚《砥柱铭》手卷。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字画和陶..
2025-04-02 -
中国葡萄酒副品牌的开发
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壮大,葡萄酒行业中的品牌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细分不够科学,细分程度不高;市场上品牌多,名牌少,许多品牌形象老化,内涵不够丰富;而且随着产品线的拉长,..
2025-03-20 -
中国葡萄酒成熟品牌的副品牌开发策略
从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兴起到现在,市场上一直充斥着种种让人一头雾水的产品概念,即使是现在还存在着诸如“庄园”、“酒庄”、“解百纳”等等一系列让普通消费者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在此期间,中国葡萄酒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目标消..
2025-03-20 -
观念不断更新 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春节到了,在窗棂上、大门上贴上“福”、生肖等剪纸,曾经是中国不少地方的春节习俗。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印刷品、工艺品逐渐取代传统剪纸,在中国普通家庭已很少能见到过春节贴剪纸了。实际上,贺卡曾经也是中国人的新年俗。上世纪九十..
2025-02-22 -
2011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拉开帷幕
11月10日,苗族同胞在开幕式上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当日,苗族传统节日——2011贵州雷山苗年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正式开幕,数万名苗族同胞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苗年节期间,将举行斗牛、赛马、斗鸟、苗族服饰展..
2025-02-20 -
礼器:中国青铜时代的徽标 承载背后的礼仪制度
以酒器为主的青铜礼器十九世纪,丹麦学者汤姆森根据历史上各阶段以生产工具为主的遗物的材质变化,将古代史分为三个大的时代,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一著名的时代划分法至今仍为学界所普遍采用。其后,又有英国学者将石器时代细..
2025-02-15 -
中国黄酒之神仪狄
中国黄酒之神仪狄——河姆渡酒卮 作者:郭伯南 民谚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保护神”。大多的行业“保护神”,原本就是那一行业中的始祖或状元。如农神“神农氏”,就是传说中教民耕稼的始祖。木工..
2025-02-10 -
中国的葡萄酒产区
在中国北纬45°-25°广阔的地域里,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葡萄,葡萄酒产地,但由于葡萄生长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这些产地的规模较小,较分散,多数在中国东部。主要酿酒葡萄产地的分布:1.东北产地包括45°以南的长白山..
2025-02-09 -
中国的蒸馏酒及白酒酿造方法
中国的蒸馏酒及白酒酿造方法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其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较高,酒..
2025-02-09 -
中国黄酒的酿造方法
概述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一黄酒酿造原料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
2025-02-09 -
中国的酒曲酿酒
酒曲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
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