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堕落

2025-04-15 08:16国学

中国人最早发明文字的时候,是用于跟神灵沟通的,这有殷商的甲骨文为证。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几乎都是占卜的卜辞。显然,这样的文字,也只有巫师才能掌握。此时的文字,带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殷商如此,殷商之前,估计也差不多。虽然说夏的存在,还有争议,但我是倾向于有的。只是,当时的占卜方式可能跟殷商不一样,就像后来的周跟殷商不一样类似。如果文字写在容易朽烂的载体上,那就很难通过考古被发现了。

文字在周朝才普及到王族,然后贵族阶层都通过教育掌握了文字,待到春秋时分,孔子等人开办私学,文字才渐渐推广开来,但事实上也是上层人士才能掌握。由于秦汉之后,特别是科举考试兴起之后,即便是白丁,有财力读书,就可以通过科考改变身份,跻身士大夫行列。文字越来越下移,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清代,据研究,乡间的成年男子,多数都能识几个字。读书写字,成为一种社会常见的行为。然而,即便如此,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并没有完全消失。中国传统的道教,无论做法事,还是一般的宗教行为,只要是与神灵沟通,都得通过特别的文字,即所谓的符咒。哪怕是民间通俗性的读物,事实上已经很商业化了,比如通俗小说,弹词,善书和历书,尽管都是印刷品,但人们对待这些物品,还是不同于寻常的物件,多少有几分尊重。

即使在民国时期,民间社会,敬惜字纸四个字,作为某警示,是随处可见的。用过的带字的废纸,是不能随便扔的,用来做手纸,更是要被人责骂的。一般都是自己找个化纸炉给烧了,讲究一点的,还得专门拿到文昌帝君的庙里,用专门的化纸炉来焚化。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文字的内容当然什么样的都有,即使道教用来通神的文字,无论符咒还是青词,其实品格未必高,更未必有什么神圣性,但是,民间对文字,却一直保持着某种敬畏,跟尊重读书人,相伴而生,使得能够写点文字,尤其是文字功底不错的读书人,多多少少,会被人们看重。

然而,在今天,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发表已经不像纸质媒体时代,需要一点门槛,无论谁都可以随意上网去喷,弄巧了,说不定还会火起来。而自媒体时代,由于特别的环境缘故,越是垃圾的文字,只要能迎合某些人的阴暗心理,无论文字多么的荒唐,多么罔顾事实,没有逻辑,都能找到自己大批的观众。

事实上,时至今日,国人对文字的敬畏,几乎已经消失了。在某种程度上,文字跟短视频一样,成了人们宣泄低级趣味,阴暗情绪的工具,或者说,就是下水道。在这个过程中,文字也变得越来越不讲究,越来越低俗,混乱不堪。

作者:南山之鸣 公众号:百家鸣放

  • 天长方言中的趣味文字

    现在都说要保护方言,让我们地方的语言文化得以延续与保留,那么让我们看看甜的方言中有哪些奥妙吧。天长地理位置在安..

    2025-02-23
  • 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

    一、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东汉顺帝时(126年一144年),沛国(在今江苏境)人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造作种种道书,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道教。为了使道书神秘化,同时也使传道活动具有隐蔽性,因而道教文献中常常采用一些特殊文字,使外人无..

    2025-02-15
  • 4000年前文字食谱曝光 4000年前文字食谱内容是什么

    4000年前文字食谱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很多人都会对古时候的人们吃什么食物非常好奇,现..

    2025-01-27
  • 复活节岛石像的诅咒诡异,朗戈朗戈木板的文字的守护者

    许多喜欢探险的人都知道在复活节岛上耸立着许多巨大石像,这些石像神情严肃,面对着大海,好像准备战斗并警告别人不要..

    2024-10-18
  • 探秘那尔迈石碑:揭开最古老文字的神秘面纱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在世界文字史上,各种文字的起源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

    2024-07-17
  • 班固对卫青玩了什么文字把戏

    卫青霍去病,两位汉代将星,将匈奴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在中华战史上璀璨异芒,名垂千古。而班固在《汉书》中却含蓄的..

    2024-07-01
  • 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的推广与历史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他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其中最具影响..

    2024-05-29
  • 世界唯一女性活文字“女书”或起源道教符文

    永州市女书书法家协会主席周进隆经过11年研究编撰的《中国女书起源新探及书法》学术专著,近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提出女书起源于南宋道教符文、女书书法取法于金文的全新见解,史料充实,观点新颖,图文并茂,是我国女书研究领域..

    2024-02-28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