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具特色的印度佛教造像
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伟大的印度文化,在4千多年前,就沿着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而这里有着雕刻的传统,历来是高超雕刻艺术的发源地,著名的莫亨左达罗遗址出土的皂石像和青铜像等令人惊叹不已。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多年,对于印度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经典,如《梨俱吠陀》、《梵书》、《摩诃婆罗多》相继完成或开始编撰。在沿河而居的印度先民中,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多神信仰的婆罗门教开始形成婆罗门教包含着诸多的信仰因素,它是多神论、一神论和泛神论的统一。因此在印度河流域流行对创造之神湿婆和母神萨克提的崇拜,相关联的还有对树木、动物以及江河诸神的崇拜。印度土著居民的畏惧也在敬祈地狱神,而对天、地、太阳和火的崇拜则是雅利安人的高等级神。由此,构成了印度传统文化中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所代表的创造意志、爱以及可怕的审判。尽管严重的种姓制度约束着古代印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但在婆罗门教中,相信人本身,即每个人都具有神性,之所以有高低贵贱,是由于造业所致,不同业力造就了一个人不同的现世结果。这也正是后来的佛教信仰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即佛陀是觉悟的人,而不是神,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也即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婆罗门教还认为,通往神的道路有许多条,在经过艰苦的修持(瑜伽苦行),借助智慧、诚信、善行可以达到神的住所。正是从这种苦行观念中,衍生出其他学派,耆那教和佛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派别。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在印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学说,它在内容上吸纳了大量婆罗门教的传统元素。由于种姓制度的枷锁,使大部分人过着无法想象的悲惨生活,因此作为第二种姓的乔达摩强调众生平等的学说一出现,便吸引了诸多低级种姓人群的追随,成为印度当时活跃的哲学流派之一。与佛教同时出现的耆那教,奉行苦行主义,反对暴力,认为一切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其创始人是摩诃维罗,音译为“大雄”,在大约公元前500年,《大雄奥义书》也编撰完成,这标志着耆那教走向成熟。后来耆那教又分裂为两个主要的学派:白衣派和天衣派。而所谓天衣派,即是以天、自然为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耆那教天衣派的造像中,人物多呈现为裸体的造型,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佛教的造像艺术。
犍陀罗石雕佛坐像
随着佛教信仰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得以推广。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并没有出现佛陀的形象,因为信仰者认为其深奥的学理已超越具体的形象,并且佛教特别强调舍弃肉身,最终达到无余涅槃,从而彻底解脱六道轮回之苦。因此,我们要等到公元1世纪后期,才在贵霜时代看到最初的佛像。公元前4世纪,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意欲征服整个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到达波斯帝国最富庶的地区:犍陀罗和与之相邻的呾叉始罗城。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次冒险给这支军队和年轻的帝王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及对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的建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要说的是由于这支希腊军队戏剧性的出现,从而书写了印度佛教艺术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页。古老而发达的希腊艺术,一直注重对人、神的具体表现,对此希腊、罗马工匠有着高超的表现技巧。由于这种传统的影响,一直隐而不现的佛陀最终以一位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太阳神阿波罗的面貌出现在佛教艺术史最早的篇章里。在贵霜王朝雇用的罗马工匠手下,以希腊化的风格加上波斯式的头光(日轮)组成最早的佛陀范样,它与我们在印度的最北端——犍陀罗地区相遇。公元1—2世纪,犍陀罗佛像出现之后,早期就已流行的佛教艺术题材——佛陀的圣迹及佛传故事也再次以新的形式被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印度教诸神,也变幻形象,成为诸佛或菩萨的变化身形或护法神,佛教的众神谱系逐渐形成。贵霜王朝佛教艺术的中心除犍陀罗外,另一个中心是位于犍陀罗东部,处于印度中部与西北部交通要塞的马图拉,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北部印度政治、经济、艺术,尤其是北印度雕刻的中心。也是耆那教祖师大雄和佛陀说法的重要地区。又传说3500年前,印度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克里希纳在这里诞生,因此,马图拉也一直是毗湿奴教派朝拜的圣地。贵霜王朝时代,这里成为贵霜帝国的东都。当贵霜帝国的神殿在这里建立起来以后,古老的药叉、树神等,以其丰肥、健壮的造型影响了佛、菩萨的造像风格,构成独特的贵霜——马图拉像式。印度艺术在贵霜时代,呈现为三大艺术流派鼎立之势,除了前面所说的属于贵霜帝国的北方犍陀罗、马图拉之外,还有一支南方的重要艺术流派:安达罗帝国的阿马拉瓦蒂。残留在印度的希腊人被驱逐的同时,崛起于南部阿马拉瓦蒂的安达罗人统治了德干地区东部,至公元2世纪其势力达到顶点。而阿马拉瓦蒂地区成熟的艺术,也被世人称为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之一。如一尊出土于阿马拉瓦蒂公元2世纪的释迦牟尼佛石灰石立像,这种白绿色石灰石是阿马拉瓦蒂当地特有的一种石质,像高约94厘米,现收藏于阿马拉瓦蒂博物馆。虽然造像残缺,仍可见是技术极高的巨匠之作。释迦牟尼佛表情安详,目光平静。袒右大衣自然地斜披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佛的面目特征在此时还没有呈现出笈多艺术以后所具有的印度土著人特征:即直鼻大眼和丰厚的嘴唇。犍陀罗的希腊化风格依然保留在这种向印度本土艺术转变的过程中。贵霜时代的三大艺术流派: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相互融合,本土与外来的因素逐渐融和,最终构成了印度笈多艺术所具的古典主义风格。
-
印度“灵修大师”迦乐季·巴关Kalki Bhagavan家中金钱堆积如山
印度灵修大师迦乐季巴关Kalki Bhagavan家中金钱堆积如山据印度《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10月22日报道,经过..
2025-04-01 -
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美术遗珍
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 -
百忍歌解析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 -
佛教音乐介绍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 -
云冈飘雪 感受石窟造像中的苍凉神韵
从北京西行350公里,就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早在16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大兴安岭南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这里定都近一个世纪。 出大同城西约半小时的车程后,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
2025-03-28 -
我国将建“数字敦煌” 佛教艺术遗产永驻青春
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 -
【佛教法器】衣祴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 -
佛教音乐:佛乐的种类与形式
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 -
漫谈佛教的造像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 -
印度小伙用8年的时间练成金刚狼
印度小伙用8年的时间练成金刚狼相信许多关注漫威的人,对金刚狼这个形象都很熟悉,一身的肌肉更是俘获了一众小迷妹。也有很多男生因为他的好身材也开始模仿他,在印度有一个小伙子就是他的狂热粉丝之一,也是模仿他最像的一个。也因为模仿金刚..
2025-03-14 -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浓缩的“海天佛国”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
2025-03-07 -
擦擦 西藏佛教美术上璀璨珍珠
擦擦(图片来源:资料图)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
2025-03-07 -
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中央电视台首播
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2012年2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公开播出。《九华小和尚》以九华山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国外经典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将池州九华文化、佛教文化有机融入,展现了池..
2025-03-07 -
讲述千年传奇 揭秘佛教圣地
前 言2月2日,在陕西宾馆举行的“全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2011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评估”各项大奖新鲜出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独揽两项殊荣:六集纪录片《法门寺》和六集纪录片《大明宫》分获一、二等奖。曲江影视常..
2025-03-07 -
佛教法器——三宝印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录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
2025-03-07 -
佛教法器——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
2025-03-07 -
佛教法器——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2025-03-07 -
佛教的袈裟为什么没有一件是用完整布料做成的?
同佛教接触过的人都会意外地发现,佛教中没有一件袈裟是用完整的布料做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为什么不穿华贵的服饰呢?难道他们不爱美吗?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些佛教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应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025-03-06 -
【佛教法器】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犍植、犍槌、犍锤。在《玄应音义》卷一中说:“犍稚,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