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考古发现,就使得山东佛教艺术研究成为热点。
佛教在中国兴起时,社会动荡、政权割据,大体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山东正好处于南、北交接地带,在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佛教造像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山东佛教兴盛源于朗公
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在东汉晚期出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佛教图像。山东虽然远离西土,但也是较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区之一。
山东佛教的兴盛源于一个叫朗公的僧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朗公云游至济南附近,见四周环山,谷幽泉清,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有人将之称为山东最早的一座寺院,山东佛教的发祥地。至今还能看到“朗公寺”的基址和遗迹。隋代著名的四门塔就坐落在这里,还有唐代的龙虎塔和摩崖造像。朗公是公元4世纪的著名僧人,虽然当时政局混乱,但各朝君王对朗公都十分礼遇。前秦皇帝苻坚曾诏令裁减佛教寺院僧人,但因为倾慕朗公的德行,特地照顾,朗公寺僧众不在裁减之列;南燕皇帝慕容德曾封朗公“东齐王”的称号,并给两个县租税。很多僧人都慕名而来,追随朗公。一时间,济南周边寺院众多,佛教极其昌盛。由于临淄和青州两地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地位,临淄和青州佛教也紧随其后,日益兴盛,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两地在该时期雕刻的大型佛像。南北朝时期,山东已然是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了。
虽然山东地区在野外保存了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龛窟造像,但规模都不算大,难以与西部敦煌、云冈、龙门等大型龛窟比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只是偶有涉及,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与“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批考古发现,推动了山东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惊叹之余,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山东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山东境内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
在此不妨先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几批以出土佛教造像为主的重大发现。
1983年,在山东省博兴县崇德村发现的一个佛像窖藏,共有94件青铜造像,其中33件有确切的纪年铭文,造像的年代为北魏至隋代,主要为北朝时期的造像。
1984年,在山东省临朐县清理了明道寺塔遗址,在寺塔下面发现一个“地宫”,地宫内藏有大大小小的佛教石造像碎块多达1200余块。虽然地宫是北宋时期的,但出土的造像年代几乎均是北朝时期作品。寺塔和地宫是北宋时修建的,北宋僧人将前代破损造像收集起来,埋藏于此。
1988—1990年,在山东省诸城市区内发现多座长方形佛教造像窖藏坑,清理出各类造像残体共计300余件,其中保存较好的躯体、头像约百余件,都是北朝时期造像。
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发现了一座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内放置大量的残损造像,共计400余尊。以石雕造像为主,绝大多数为北朝时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为北宋时期。
2003年,在济南市区县西巷发现80余尊北朝、隋唐时期残损造像。这批造像以石雕像为主,有的出土于窖藏坑内,有的出土于废弃的井中。这里是唐代济南开元寺遗址。除了造像外,还发现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宫。
这些发现,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山东佛教的兴盛和繁荣,表现在造像艺术方面,形成“山东样式”的地方风格,其特征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在某一时期引领了国内造像的时尚。
“山东样式”国内独树一帜
北魏中期以前,山东佛教造像的样式基本上是延续了南方和中原地区的造像风格,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自北魏晚期开始,山东地域特征的造像逐渐凸显,自成体系。从下面几个元素可以充分认识山东佛教造像的独特风格。
龙衔莲花:主要装饰在背屏三尊像之间,虽然是辅助图案,但最有特色。龙衔莲花图案在青州地区最为突出,从北魏晚期到北齐,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从早到晚:先是仅有莲茎莲台,还没有出现龙纹图案;再到有莲茎莲台,并出现了龙头却无龙身图案;最后发展到有莲花瓣、莲叶、完整龙纹图案。人们对这种雕刻图案的来源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来源于山东本地,有的认为来自龙门石窟,也有的认为来自河北。但,无论龙门,还是河北,这种龙衔莲花雕刻只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持久流行。而青州的龙衔莲花雕刻不仅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间也较长,甚至在隋代时期的造像中还偶然能见到,最为难得的是,这种图案雕刻十分精细、华丽,为其他地区所罕见。很显然,龙衔莲花图案在山东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薄衣贴体:北魏晚期和东魏时期,山东地区的佛像同其他地区的一样“穿”着“褒衣博带”式汉人服装,北齐时期又兴起复古大潮,造像流行古印度地区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甚至隐现肌肤,有的不雕刻衣纹。山东的青州作为北齐的三大都市之一,充分发挥其交通便利的优势,不但吸纳了中国南北方造像、古印度造像风格,而且融入了自己本土的新鲜元素,充分表现了山东佛教造像的活力,创新了这种薄衣贴体风格。虽然中国其他地区造像也有这种薄衣贴体的特征,但远没有山东地区造像那么精美和成熟。因此,在这一时期,山东的薄衣贴体造像样式独领了一方潮流。一些学者曾经苦苦探究山东的这种薄衣贴体造像风格的来源,有的认为来自中原,有的认为来自南方,还有的认为直接来自印度地区,但大多人倾向于山东综合了上述地区的造像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菩萨像上繁缛的装饰:北齐时期菩萨装饰十分华丽,为其他地方的圆雕所不及,极富山东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头饰、披帛、璎珞、衣带等装饰上,雕刻繁缛而精细。
贴金和彩绘装饰:在山东出土的一些造像上,保留了大量贴金和彩绘,较为稀罕。贴金施于造像的皮肤裸露处,如面部和袒露的胸部、手臂等部位,有的甚至全身贴金;彩绘则施于头部发髻、身上衣裳和袈裟,彩绘以黑、红、白、绿为多。北齐佛像袈裟上常以彩绘画“田”字格,这是文献上常提到的“福田衣”袈裟。青州还有一种“法界人中像”,是根据佛经上的教义来制作的,即在佛的身上刻画或彩绘佛教故事或佛像,表现的是卢舍那佛,宣扬的是法身不灭,佛法永存的观念。中国境内现存“法界人中像”很少,不过20余,十分珍贵,而山东境内就占有多半。
山东佛教造像这些特点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在汉代,山东是全国画像石雕刻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雕刻数量多,而且雕刻精美,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山东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应该是继承了汉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又一艺术领域的高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农民起义的故事。要说到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025-04-10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文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避免唐末、五代将领..
2025-04-05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从北京西行350公里,就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早在16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从大兴安岭南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这里定都近一个世纪。 出大同城西约半小时的车程后,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
2025-03-28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