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基督堂:新人新建筑
“基督教信徒的增加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失业已经代替自然灾害,成为宗教崇拜新的根源。”
“唯愿主赐福今日来到这里的亲朋好友,愿主赐福这对新婚夫妇,愿主保守我们在他的爱中生活、成长并行出爱的见证。唯愿充满慈爱的上帝与我们众人同在,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北京的深秋,金色的阳光透过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天穹的玻璃,洒在新娘的婚纱上。在唱诗班《爱的真谛》的伴唱下,一对新人在牧师的祷告中结为夫妇。可容纳1300人的主堂长木椅上,坐满了前来观礼的亲朋好友与虔诚信徒。
不远处,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抖擞的翟景泰,看看了手表,又要准备为下一场婚礼而忙碌了。作为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委员会的常委,主管义工工作的翟景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二场婚礼了,下面马上还有一对新人在等待行礼。
“10年前,几乎没有中国人会在教堂举行婚礼。在很多人看来,教堂似乎是给外国人准备的。”翟景泰说,但如今,海淀堂每周都要举行4至5场婚礼。10月份赶上季节好,已经有26对新人排期登记了,光10月18日一天,就有6对。“而且原本很多并非信徒的年轻人,在这里举行婚礼或参加婚礼后,都相继信仰了基督教。”
在海淀图书城步行街的东侧,与第三极书局遥遥相对的一座乳白色现代建筑,就是翟景泰工作的海淀堂。若不是钟楼上“基督教堂”四个大字,仅凭高大层叠的门廊与不对称风格的建筑门脸,你很可能会以为这是一家前卫的艺术展览馆。
翟景泰说,这座2007年竣工的新教堂,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由德国gmp公司设计。在造型上,由100多根洁白立柱围合而成,寓意诺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老海淀堂是上世纪30年代募捐建立的,***时期被迫关闭。1984年,在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恢复了礼拜堂及3间副堂、2间办公室。到了2005年,老海淀堂已超过70年,成为危房。为了保证参加宗教活动的信徒的安全,海淀教会自筹资金建造了如今这座新堂。”
新堂的落成,也吸引来了更多的信徒,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此外,由于海淀堂地处繁华的中关村,高校、研究机构很多,因此经常有百余名外国基督教徒来做礼拜,海淀堂随即开办了每周一次的英语礼拜,而一同参加的中国人亦不在少数。
“这几年信徒真是越来越多了。”翟景泰说,上世纪90年代,海淀堂的活动经常不足百人,且大多都是些老年信徒,中青年极少。可现在每到周日,能容纳1300人的主堂,几乎座无虚席,而且平时各种聚会和唱诗班也吸引不少青年人前来。
翟景泰说,国内教会与西方教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教会采用会友制,教会中的信徒多为附近的固定居民,而中关村地区流动人口较多,实行会友制就不现实了。因此,来海淀堂的多是附近的打工人群,这就决定了信徒年龄结构偏低。
而与海淀堂的现代前卫相比,一些老教堂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但吸引力却并不逊色。
在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交界处,坐落着始建于1904年的北京基督教珠市口堂。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发现,圣母院与珠市口堂的建筑十分类似,保持着传统哥特式风格,都是以细长的柱子代替厚墙,外形高耸轻盈,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
堂内的义工张国兴告诉记者,1921年时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三层的建筑格局。后来在修建广安大街时,市、区领导为了保留住这座教堂,还让大街到此特意绕了一个弯儿。
2002年6月,北京市财政局拨款100余万元,对珠市口教堂进行了大规模加固、维修的改造。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此外,堂内还安装了电脑、打印机、电热水器、空调、灭火器等设施。
记者到访的时候,这里正在举行基督教青年聚会。
主堂里播放着圣歌,一旁的书架中有很多本《圣经》和《赞美诗》供信徒借阅。人们陆陆续续而来,大部分是年轻人。“这几年随着城市改造,宣武区、崇文区拆迁的面积很大,很多以前住在这里的老信徒都搬到丰台区了,所以现在来这里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而丰台堂里的中年人与老年人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张国兴说。
大约晚上7点,能容纳200人的副堂已经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临时搬了椅子坐在门口。聚会开始后,大家先合唱了一首《赞美诗》,然后一起祷告。之后人们被分成几个小组,互相介绍和交流。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很快就有说有笑了。
张国兴说,每周三晚上,珠市口堂都会举办青年聚会。“几年前,这种聚会一般只有七八人参加,现在接近200人,粗略估计,累积聚会人次已经超过5万。这其中的人形形色色,有学生、教师、企业白领、老板、打工仔等等,从小学文化到留学回国的博士,各种文化程度全部都有。”而在同样是新建教堂的丰台堂,每次参加这类活动的都有近千人。
“这几年,由于信徒人数的不断增加,北京除了原先的崇文门堂、缸瓦市堂、宽街堂、昌平堂、通州堂之外,还新建了海淀堂、珠市口堂、丰台堂与朝阳堂。”翟景泰说,据他估计,仅海淀区的信徒就有将近3万多人。“而且目前除了在教堂集会外,还有很多分散的家庭聚会点。”他指着办公室对面的一座白楼对记者说:“你看,那座楼里就有一个聚会点,每周日都有十几个人在那里聚会。海淀区家庭聚会点估计有80多个,但实际向教会申报的只有12个。”
“北京市民信仰基督教的人口比例,在中国一线城市中是最高的。”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魏德东博士对《北京科技报》表示,基督教信徒的增加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失业已经代替自然灾害,成为宗教崇拜新的根源。“在历史上,人们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消减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生理伤害与心理恐惧,寻找信仰以及神灵的庇护。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逐渐增强,而与此同时,新的压力又产生了。在经济社会中,角色的改变、工作的压力都会使人们随时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支柱。”
那么北京因何名列榜首呢?魏德东说,首先,北京有基督教的历史文化资源,民国时期,各种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的兴起使北京成为当时中国的基督教中心。如今的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使馆和外资机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西方基督教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京市民。
其次,北京拥有大批高知人群,基督教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是比较制度化的宗教,较易在这个群体中产生影响力。除此之外,北京是人口流动很大的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中,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基督教可以为这些人释放压力,建造精神港湾。
更新于:23天前-
江苏省镇江市新基督教堂—宣德堂举行奠基开工典礼
10月26日上午,镇江市新基督教堂——宣德堂在丹徒新城奠基开工。来自镇江各地一千多信徒参加了新教堂奠基感恩礼拜和开工典礼。丹徒区委书记丁憬致贺词,镇江市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尹素华牧师介绍新教堂工程规划建设情况。前中国基督教三自爱..
2025-01-30 -
正在消失的土家族建筑——巫山石板房
石板房体现土家族文化特色。虽然如今已不多见,但在重庆市巫山县的土家族乡,仍能看见一栋栋土墙木楼石板房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这些错落有致的石板房,构成了武陵山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也展现了土家族人的住宿习性和文化变迁。从..
2025-01-05 -
宗教建筑——李村基督教堂
李村基督教堂位于李沧区中心,李村河北岸,308国道从其东侧穿过。德帝国主义强占胶澳地区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亦称路德会)派遣传教士昆祚等来青传教。1900年昆祚、和士谦二人在李村选定教堂基地,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邵约翰来李村主持修建完成..
2024-12-17 -
佛教建筑记录北京千年文化史
法源寺:徽钦二帝曾关押在此很多人对法源寺的了解源于李敖的小说《法源寺》。在这部小说里,李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仕隐、家国、君臣、忠奸、去留、因果等等都浓缩在法源寺院这一历史舞台上。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记得书中写到的寺院里铺..
2024-12-13 -
台湾古建专家:儒释道文化是中国古建筑“dna”
近日,台湾著名古建专家李乾朗来到山西,除亲自考察了一些古建筑外,还畅谈了中国建筑与儒释道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儒释道文化是中国古建筑的“DNA”。 “从儒释道观点来理解中国传统古建筑,是一个吸引人的角度,先人们把他们的所思..
2024-12-12 -
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佛罗伦萨大教堂亦称“花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1296年由阿诺尔福开始设计兴建,后来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和凯洛佐等人亦陆续参加设计和施工。初名圣雷帕拉塔教堂,1412年改用今名,喻示佛罗伦萨的百合花。根据基督教的说法,百合是被..
2024-10-25 -
鄂伦春族民间建筑 斜仁柱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居所(又称撮罗子)。斜仁柱建筑的整体外观呈圆锥形体,是用直径约10厘米,长约4到5米左右的细木杆(多为桦木、柳木或是落叶松细杆)20到30根,最多有用40根搭建的。择地建斜仁柱时,首先用三根细木杆(最好是木杆顶部有..
2024-09-24 -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征
[提要] 彩画、壁画技术主要关键在于调色和配色,一般是采用矿物颜料,经久不褪色。柱廊为深红色间以浅色或金、白线条垂直划分柱身,有纤细而华丽感,门窗外框一般皆为黑色,特殊寺院、宫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画。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