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京剧的方法

2025-03-08 08:25历史文化
随手拿起枕边的一本小册子,名曰《梨园走马》,作者是徐城北先生。读第一篇就看到一段文字,教诲普通观众如何掌握学习京剧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
“…第一步,选看京剧最简单也最基础的小戏,既弄懂意思,也学习一下京剧的基本格式。第二步是熟识演员及流派,梅兰芳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的中心点,因为这一代既远也近,然后上溯到杨小楼、谭鑫培,下至李少春。第三步,对比研究海派与京派的区别,对比一下周信芳与马连良的《四进士》,再对比一下杨小楼与盖叫天的霸王脸谱的不同。第四步,把视线‘拉起并升高’,去看京剧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上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若真的能够这样循序渐进的走进梨园的世界当然好,可细想起来大多数戏迷或爱好者却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方法我认为更适合文化人去了解京剧,从京剧的文化内涵中作有益的整理和总结。据我所知,像我这样并不是梨园世家,也没有几那个戏曲作为职业的戏迷,接触京剧的真正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偶然听到或看到一段演唱和表演,觉得很有意思,就去听那出戏;第二步,对这段唱的表演者随即也有了兴趣,于是开是关注他的流派;第三步,喜爱此流派的代表剧目,并对常与其派演员搭档的人也有所了解;第四步,看些京剧史及理论书,与同好者广泛交流,全面的了解京剧。总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度。
从一人一派开始迷上京剧,我认为是普遍的。若开始就选看京剧最简单也最基础的小戏,哪些戏该看哪些可以不看呢?谁来选呢?若没有兴趣又怎能看得下去呢?至于熟识演员及流派,也是很难一开始就全面展开的,再去着意对比什么,只能等到对京剧有所积累后才能办得到。很多老戏迷哼唱了一辈子戏也不关心京剧的理论,还停留在取乐消遣的层面上,他们对京剧的行式与掌故,大多是对某派或某人的崇尚中得来的,并不系统。
京剧是门棕合艺术,里面有无尽的营养。徐城北先生的看法反倒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不要总在所喜一派的小圈圈里转,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重新全面的审视京剧艺术,也许会有更深的认知。
另一方面,那些搞京剧稿文化的人,应像徐城北先生那样由浅至深的多写一些书,既有益于京剧的普及与研究,也有益于京剧的继承与发展。
目前,市面上戏曲的理论书少,普及读物更少,这也是戏迷们只听戏、看戏却无法系统学戏的客观原因。
国庆节期间的全国票友大赛充分体现了京剧的群众基础,就像著名演员李维康说的,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就应该有京剧的基础理论和鉴赏课,但如今的状况下,谁又敢保证有了这样的课而不流于形式呢?她的师资问题又怎样解决呢?要是胡教乱讲怕也是事得其反的。
京剧艺术靠口传心授的日子早该结束了。(2001/12/5)
  • 揭秘民间最简单的驱鬼方法,最厉害/灵的驱鬼方法人人都可学

    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是科学解释不了的,这些灵异事件的发生会让人感到十分惧怕,虽然会是死人变的,死人是活人变的。但..

    2025-04-02
  • 京剧的生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元杂剧..

    2025-03-31
  • 改造命运的方法 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要为贫..

    2025-03-29
  • 京剧的丑行

    净行里有大花脸,二花脸,而丑行则叫作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这白粉的块,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作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

    2025-03-09
  •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

    2025-03-09
  • 我的京剧情缘

    谈到京剧,不禁想起小时候,我外婆是个戏迷,逢戏必看,那时,我时常听到隔壁电视机里传来的锣鼓声和一些很奇怪的声音,一开始,我并不怎么喜欢京剧,嫌她节奏太慢,可慢慢的,我在外婆的影响下,出现体会得其中的韵味。后来,我也知道京剧不..

    2025-03-09
  • 京剧与歌剧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但一直不曾动笔,因为不同的文化其实是很难类比的,就像“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一样,极端无法改变问题,但保守和温和更是有害的。文化有相似性,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不同才能使人感到它的丰富性。从舞..

    2025-03-08
  • 京剧随笔

    闲暇无事,以听京剧自娱,每到会意处,则记之。听戏只是一种个人的趣味,而所记之事也是个人的体会,不足为训。【一】终于能看到中央台11频道的京剧节目了,以前家中的那台电视机可能是老了缘故,一直无缘看自己喜欢的京剧,而其他的电视节目..

    2025-03-08
  • 摇滚京剧之搞笑版

    1.“天女散花”,典型的NewAge,自信京剧的旦角嗓子不比Enya差,甚至难度还要高,但是伴奏千万别有小锣,一敲就完了。2.“长板坡”,典型的DeathMetal,赵子云七进七出,血肉横飞,不用DeathMetal似乎说不过去。伴奏中的金属效果器是必不可少..

    2025-03-08
  • 答古龙,也谈我的京剧情缘

    那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并不是很久,但为什么生命中总是有那么遥远的记忆。古龙兄使我又开始回忆。小时候,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嬉戏而已,我记得,在70年代,那时在上海,还是非常的穷困,虽然很多上海人到外地还希望找到自己的那..

    2025-03-08
  • 白酒出现异味的补救方法

    酒中有乳白色沉淀物有的白酒有时会出现乳白色絮状沉淀物。这是什么原因?这种酒还能饮用吗?这种乳白色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酯化作用所产生的。当温度降到10℃以..

    2025-03-01
  • 京剧的龙套

    京剧角色行当。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零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

    2025-02-18
  • 京剧的板式

    二黄二黄原板二黄慢板二黄三眼二黄正板二黄中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中板二黄碰板二黄顶板二黄导板二黄回龙碰板回龙二黄散板二黄摇板二黄滚板二黄哭板反二黄唢呐二黄四平调平板二黄西皮西皮原板西皮快三眼西皮慢板西皮慢三眼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

    2025-02-18
  • 京剧声腔板式: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

    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这里选听的都是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很具代表性的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曲目。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喜闻乐见、非常熟悉的唱段。十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和七字句..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二黄综合板式

    《生死恨》“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这大段是旦角梅派二黄唱腔,由六种二黄板式组合而成的。从二黄导板引出,二黄散板用于回忆,回龙作为感叹过渡,慢板用于感情的抒发,两句慢板后,转行弦接转原板、两段二黄原板用于剧中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新板式

    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诞生了许多新的板式,如老生反二黄导板、回龙、二六、各行当的反二黄流水、快板等,反二黄声腔中原没有的板式的唱腔在京剧现代戏中出现了,如《平原作战》赵永钢唱“几天来与曰寇周旋在平川上”的反二黄二六。..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附属板式

    反二黄导板的唱腔、过门与二黄导板基本相同。将二黄导板的过门和唱腔下移四度,个别部位根据反二黄的旋律特点略作调整。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有反二黄导板的行当和剧目很少,在众多的行当中,只有旦角有反二黄导板。老旦行当的反二黄导板是在传..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的二黄原板唱腔

    因为男女(生、旦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

    2025-02-17
  • 关于京剧中的上口字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2025-02-17
  •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

    什么叫京剧音韵,杨振淇先生在其《京剧音韵知识》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或“中州韵”)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苏等方音,经过一些著名艺术家逐步琢磨、实践、创造的..

    2025-02-1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