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梵音妙乐

2025-04-18 08:46历史文化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其他宗教音乐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是用音乐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佛教的「唱赞」、「偈颂」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旋律起到了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佛教戒律告诫信徒们「不听视歌舞」,何以佛教又有音乐?对此,佛经中多有记载说明。一是说佛乐为礼佛歌赞之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以及我们中国,都是文明古国,「甚重文制」,扬曲韵以歌赞,才被成是至善至贵的。佛教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必有歌赞之需。况且,据《百缘经》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既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最快乐。」伎乐使人赏心悦耳,去恶从乐,何乐而不为?但是诸佛贤圣既已远离红尘,不须音乐歌舞,又何以伎乐供养呢?《大智度论.九十三》曰:「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令随愿得福故受。如以香华供养,亦非佛所须,佛身常有妙香,诸天所不及,为利益众生故受。」可见佛之受乐,全为了众生。《分别善恶报应经》还列举了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能获得的十种胜妙功德: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六、远离瞋恚。七、庆喜多闻。八、崇贵自在。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认为这样的功德才能「获如斯报」。二是说佛乐为宣扬法理之需。《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佛事,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的佛事也是其中的一种。朝暮课诵、道场忏法中都用音乐,「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法华经.普门品》)。据说,佛陀还通过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的奇妙音声,「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弥陀经》)三是说佛乐为开导众心之需。这类佛乐後来演化为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乐曲。如陕北农村流传的「劝善歌」,南方农村流传的「佛歌」,皆属此类。它的内容大多是劝人慈悲为怀,改恶从善,修行修德的。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形成了自己以「悠、和、淡、静」为特徵的独特风格,即以悠远柔和的形式来表现恬淡寂静的主题。从佛教歌曲内涵看,有的选自佛经经句,如选自《华严经净行品》的偈语;有的用佛教念诵词填写,如「菩萨圣号」、「回向偈」、「三皈依」等便是早、晚课诵时唱念的,还有一些是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後,用现代曲谱编写的佛教歌曲,其中着名的是由弘一大师撰词,弟子刘质平居士等谱曲的《清凉歌集》。歌曲一组五首;分别为「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中间三首是弘一大师依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三篇同名文缀录的,最後一首是依明代藕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法语缀录的。「清凉」一首用「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表现我们身心与自然界亡人亡我、无物无心、万有一体的谐融化,似可看成是佛意天机的流露。「世梦」的歌词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旷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佛教说的「世梦」,包括一生以前的一生又一生,一生以後的一生又一生,生生如梦,所以说「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缘会幻有,缘散幻灭,不固执为实在,就能在长夜无明中逐步获得觉醒。可见,「世梦」也是为「转迷为觉」这一目的服务的。以「悠、和、淡、静」为内容的佛教音乐,自然不会赞赏那种「淫音婉娈、娇弄颇繁」之声,它需要一种能够表现自己主题的相应的形式。佛教音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融宗教色彩、宫廷情调、民乐韵味於一身,温和、典雅、恬静、纯朴。最早的佛教音乐来自西域胡人或天竺僧人传授的「梵呗」,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三国时,梵呗难以汉化的矛盾日趋突出,「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於是由曹操之幼子曹旗,开了佛曲汉化的先河。佛教音乐的宫廷化,当推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他在裁定梁朝「雅乐」时,就把叙述佛法的乐曲定为「正乐」。隋代视梁朝「雅乐」为「华夏正声」,佛教音乐流行於上层贵族中。其结果,使佛典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悠扬典雅,及至唐代,佛教音乐竟能与宫廷音乐一决高低。相传贞观年间长安庄严寺的艺僧段本善,竟使有「宫中第一手」之称的琵琶大师康昆仑拜而称弟。段本善将康昆仑弹奏的获得满场喝彩声的《羽调绿腰》移入更难奏的《风香弹》中弹出,激昂辉煌,出神入化,使昆仑惊服。诗人元稹在《琵琶歌》中曾高赞扬段本善的上足弟子李管儿:「管儿还为弹《六》,《六》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由此也可以想像段本善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风格。除了艺僧,还有其他僧人具有较深的音乐功底的。如僧文叙,善於采用乐曲演唱变文,声调婉畅动人:「聚众谭说,假托经论所言,……愚夫冶妇,乐闻其说者填咽,……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佛教音乐悠远虚静的主题已经与清淡素雅的形式融为一体。佛教音乐的优柔典雅还可从中国文化受到的影响中窥见一斑。现存的宋词曲牌--《菩萨蛮》、《双调五供养》,均有佛教深刻的痕迹,甚至文人士大夫的七弦琴音乐中,都有《普庵咒》这样的曲目。佛教音乐在元代盛行南北曲以後,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曲调。佛教音乐因其蓄韵幽微、超然脱俗之境界,非简谱所能表达,所以历来由山门师徒口头授受,长此以往,各地寺庙众多的唱诵流派,各尽其妙。就乐调曲牌、乐器形制、音乐风格论,我国佛教音乐中颇具特色的有北京智化寺的京音乐、潮汕庙堂音乐、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等。尽管如此,佛教音乐还是留下了一些见诸於文字的记载,如明代永乐年间由僧人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北京智化寺在清代整理成的《音乐腔谱》等。《音乐腔谱》载有多种曲牌名。有与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感皇恩」、「後庭花」;有与宋词词牌相同的「一剪梅」、「梅花引」、「粉蝶儿」;还有与唐代法曲同名的「献仙音」,与宗教有关的「三皈赞」、「华严灯赞」、「普庵咒」等。内容除为佛事服务的「金字经」、「楚江秋」、「五团花」、「焚化赞」、「五声佛」、「大华严」、「小华严」等外,还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拿天鹅」、「放海青」、「垂丝钓」,描写琼楼玉宇的「水晶宫」、「逍遥游」,描写风光景物的「小花园」、「锦堂月」及反映闲情逸趣的「斗鹌鹑」等,演奏的曲调既有素淡的宗教色彩,典雅的宫廷情调,也有浓郁纯朴的民间音乐的韵味。当然,佛教音乐「悠、和、淡、静」的特徵在法事音乐中尤为显着。此类音乐在佛教举行各种仪规时用,有赞、偈、咒、诵等多种形式,源渊流长,代代相传。这种特殊使用场合的传授方式,使它具有某种神圣性,其中赞类音乐典雅舒缓,旋律悠扬跌宕,如「八大赞」、「四大祝延」等。各类经咒的念诵及称颂佛号的转读类音乐则旋律性不强,常以一个旋律短句作链式反复,有六句八句之分。六句赞由六句廿九字组成,如《炉香赞》;八句赞由八句四十八字组成,如《三宝赞》。另一类是世俗佛乐佛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呈现出「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神州一境,声类既各不同」的状态。演奏佛乐的乐器,据佛经记载有几十种,但当今汉地寺院在一般性宗教活动中则仅用敲击乐器(法器),以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合以铃、铛子等,有清澈静穆的效果。不过有些佛事,如「瑜珈焰口」中,也有管乐器加入。梁朝和隋代演奏法乐的乐器有铙、鏺、钟、磬、幢箫、瑟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後参加,然後合奏。世俗佛乐几乎是纯器乐曲,乐器分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两种。前者有鼓、铛、铙、钹、金察、銛子、云锣等;後者有管、笙、笛等。北京智化寺佛乐演奏所用的十七簧笙,是明清以来所传簧数量最多的一种。佛教音乐以其深邃的宗教意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中国文化和宗教艺术中的一块绚丽瑰宝。

  • 佛教音乐的发展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争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

    2025-04-18
  • 世界佛教音乐介绍

    佛教音乐指佛教之发展过程中,由各地区或各民族佛教徒所发展出来的音乐。玆依国家或地区,分别略述如次:(1)印度:释迦在世时,严格禁止佛弟子接触歌舞乐曲。不过,仍鼓励弟子们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唱诵。因此当时并未完全否定音乐,且..

    2025-04-18
  • 天龙山佛教雕塑艺术

    第8窟是天龙山年代最清楚的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中心方柱的石窟。该窟约4平方米,窟壁和方柱四周都开龛造像,周壁龛内雕有立体坐佛,龛外雕有两位比丘和两位菩萨像,方柱四面各有一组三尊坐佛。这些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长体态..

    2025-04-18
  • 雪域佛教艺术奇葩——酥油花

    酥油花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酥油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

    2025-04-17
  • 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美术遗珍

    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
  • 百忍歌解析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
  • 佛教音乐介绍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
  • 我国将建“数字敦煌” 佛教艺术遗产永驻青春

    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
  • 【佛教法器】衣祴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
  • 佛教音乐:佛乐的种类与形式

    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
  • 漫谈佛教的造像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
  •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浓缩的“海天佛国”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开馆。辛永刚摄 十八臂翡翠观世音菩萨像。新华社供图 11月25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在浙江普陀山正式开馆迎客,这是我国大陆宗教界自办的首个宗教博物馆(台湾于2001年创办了世界宗教博物馆)。当日,馆内一尊采用..

    2025-03-07
  • 擦擦 西藏佛教美术上璀璨珍珠

    擦擦(图片来源:资料图)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

    2025-03-07
  • 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中央电视台首播

    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佛教动画片《九华小和尚》第二部于2012年2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公开播出。《九华小和尚》以九华山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国外经典动画片的表现形式,将池州九华文化、佛教文化有机融入,展现了池..

    2025-03-07
  • 讲述千年传奇 揭秘佛教圣地

    前 言2月2日,在陕西宾馆举行的“全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2011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评估”各项大奖新鲜出炉,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独揽两项殊荣:六集纪录片《法门寺》和六集纪录片《大明宫》分获一、二等奖。曲江影视常..

    2025-03-07
  • 佛教法器——三宝印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录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

    2025-03-07
  • 佛教法器——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

    2025-03-07
  • 佛教法器——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2025-03-07
  • 佛教的袈裟为什么没有一件是用完整布料做成的?

    同佛教接触过的人都会意外地发现,佛教中没有一件袈裟是用完整的布料做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为什么不穿华贵的服饰呢?难道他们不爱美吗?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些佛教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应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025-03-06
  • 【佛教法器】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犍植、犍槌、犍锤。在《玄应音义》卷一中说:“犍稚,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

    2025-03-0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