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赶坡去
芦笙踩堂舞
“赶坡啦!”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一早,苗族姑娘小杨又和寨里的姐妹们盛装出发了。小杨是广西柳州融水县杆洞乡人,自正月初三开始,她天天“赶坡”会友,忙得不亦乐乎。正月十三这天去的是安太乡“整欧”坡会,当地人又称十三坡。那可是一个大坡会,往年都有三四万人参与现场狂欢。像小杨一样,天一亮,周边村寨的人们也纷纷骑车去“赶坡”,一路上成群结队,欢声笑语。
“对于我们苗族的乡亲来说,过年有很多好玩的节目,又热闹又有风情,仅坡会就有十七坡,人山人海。”小杨开心地说。
4万群众赶坡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坡会,是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集体聚会娱乐的民间传统节日。据不完全统计,融水境内大大小小的坡会有几十个,分布在各个乡镇村屯。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祭祀仪式,又有比赛娱乐项目,其中以吹芦笙踩堂为主,同时还有斗马、赛马等多种活动。
小杨告诉记者,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正月初三到十七,则是集体娱乐的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而到了正月十八,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的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如今,这种接连不断的坡会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直到“十七坡”。“比如正月初三的大年乡‘忍整英’坡会,又称三坡;正月初五杆洞乡‘平卯’坡会,又称五坡等。”小杨说。
人如潮,歌如海,锣鼓喧天,芦笙悠扬,今年安太乡“整欧”坡会——十三坡如期举行。在一片开阔的坡地里,来自镇内外60多支队伍2000多个芦笙冲天齐鸣,20多匹雄马厮杀争霸,数千苗族姐妹歌舞翩翩,近4万名各族群众和游客现场狂欢。
“与往年不同,今年十三坡除了吹芦笙、踩堂、斗马、斗鸡、斗鸟等活动外,还首次增加了选坡花项目。”融水当地学者郁良长告诉记者,选坡花不仅吸引了众多在外苗族姑娘回乡过节,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两广和湖南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带旺了当地旅游市场。
民族团结盛会
据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局长曹树明介绍,安太是融水县的芦笙之乡、斗马之乡。由于历史原因,安太芦笙坡都是村级芦笙坪,场地窄、规模小,无法满足各族群众欢聚一堂的愿望。1985年3月,安太乡设立县级芦笙坡会——十三坡。每年坡会期间,来自黔桂边区的苗、侗、瑶、壮、汉等兄弟民族村寨芦笙队,在齐心协力办好芦笙坡会的基础上,大家以村寨为单位,共同开展芦笙同年活动,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怀宝镇东水苗族村与安太乡洞安村上坎屯隔阂多年,上世纪末,随着芦笙坡会活动的开展,两个村开始增进交流,并允许年轻男女通婚,两村群众关系进一步密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多起土地纠纷问题也自然化解。因此,融水十三坡被各族群众和中外记者誉为“民族团结盛会”。
曹树明说,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坡会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
在传承中发展繁荣
在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较大的有安太、古龙和杆洞的坡会。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青年妇女们身着盛装,围圈而舞,气氛欢快,场面热烈。吹芦笙也是坡会上的保留节目,声音嘹亮,震地动天。
有学者认为,融水苗族坡会的文化内涵丰富、功能多样,不同年龄、性别和有不同需求的人参与坡会,都能从中获得满足,这为其传承和兴旺形成了必要的条件。此外,坡会的组织者、参与者等因素也是不断推动坡会年年相续、代代相承的重要原因。进入新世纪,坡会的发展繁荣,与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在融水,现在县级很多机关单位都有芦笙队。县里成立芦笙协会,带动了芦笙文化的传承。
“现在全县县、乡、村、屯四级有芦笙队150支,每年大小演出上万场。”融水县文化馆馆长覃凤娟告诉记者,为顺应苗胞乡亲的需求,从2000年起,政府把当地吹芦笙和斗马两种习俗结合起来,举办了每年一度的芦笙斗马节,并出台政策,在经费、培训、组织等方面给予保障。2006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融水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芦笙斗马之乡。
-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
2025-04-03 -
春节七天乐富宁民间戏剧好戏连台
壮族舞蹈壮族土戏今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二至初七,富宁农村各地到处喜气洋洋,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戏剧连连上演,精彩纷呈,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为节日增添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富宁是个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浓烈的县份,全县居住着壮、..
2025-03-13 -
道不尽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节日。与西方国家的宗教节日不同,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岁时节日。《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朝’也。”古人此说为春节作..
2025-03-13 -
贵州施秉:佛顶山下人的春节活动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马溪村,坐落在中国非著名十大山峰之一的佛顶山脚下,那里居住着20个自然寨4500余人。2012年春节,在村支部及村委的精心组织下,当地一改往年过年期间聚众赌博的陋习,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春节文体活动,深受人..
2025-03-13 -
广西各地春节节庆活动内容丰富 充满“文化味”
龙腾狮舞喜迎新春!为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今年春节期间,广西各地精心安排的节庆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满了“文化味”。在首府南宁,“邕州神韵”粤邕剧演出值得戏剧爱好者期待!据了解,1月25..
2025-03-13 -
土家族春节民俗:“赶年”与“抢年”
奔放飘逸的土家族跳起毛古斯舞。卢瑞生摄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湘西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土家年(土家语: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其时间是腊月大..
2025-03-12 -
观念不断更新 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春节到了,在窗棂上、大门上贴上“福”、生肖等剪纸,曾经是中国不少地方的春节习俗。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印刷品、工艺品逐渐取代传统剪纸,在中国普通家庭已很少能见到过春节贴剪纸了。实际上,贺卡曾经也是中国人的新年俗。上世纪九十..
2025-02-22 -
门巴族的春节藏历新年:勒布沟的鞭炮声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万里羌塘草原,从拉萨河谷到三江流域……春节、藏历新年前夕,西藏日报组织数个采访小组分赴全区各地市,走边境、进村庄、进社区,入农家、访牧户、到哨卡,与基层群众共迎共度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并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西藏..
2025-02-21 -
滇中地区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布依族——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去,布依族有些地区以11月为岁首,有的以12月为岁首,即过年是在11或12月。近百年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新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
2025-02-21 -
民俗专家解释:“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23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那么,“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呢?民俗专家给予了解释。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
2025-02-21 -
古老的传统节日——毛南族在春节放鸟飞
春节将到,毛南族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集蒲叶回来。除夕这天,他们用菖蒲叶精心地编织“百鸟”、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拌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煮好后,用一根甘蔗把“百鸟”的麻绳子提耳串起来。挂在堂屋正中香火堂前,看上去滚肥大肚儿的..
2025-02-20 -
春节送礼礼仪
中国最传统的春节快要来到了,我想给亲朋好友送点礼物,以表达祝福之意,送什么礼物最好呢?问题解答:以有象征吉祥和传达喜庆气氛的礼物为好。南方人喜欢送观赏性的小金橘,预示着明年有好的年运;北方人会送一些写满祝福语的卡片,或者实用的..
2025-02-07 -
丽江白族春节风俗拾趣
丽江乡下的白族人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提前三天在家中地上、房间里全部撒上青松叶。家里就好象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小孩子们便任意在地上打滚玩乐。这些青松叶不到大年初三不能扫除。撒青松叶象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和吉祥如意。在春节期间..
2025-02-06 -
春节:展示和传承民间信仰文化
陕西省合阳县冬雷村村民,农历正月初三晚举行了南北社火比斗传统活动。渭南社火是在驱傩、猎祭、祈雨、迎春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其形式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说唱、杂技、戏曲、武术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征。宋吉..
2025-01-01 -
新疆禾木:冰雪窖藏的图瓦人春节
告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图瓦人“砸骨吸髓”,祝愿每个人像满溢的骨髓一样,幸福满溢,收入满溢,牛肥马壮。 冬天的新疆禾木喀纳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不仅因为这里独特的民俗与童话般的风景,真正吸引人的是村庄的宁静与恬淡..
2024-12-29 -
春节习俗之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