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不尽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节日。与西方国家的宗教节日不同,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岁时节日。《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朝’也。”古人此说为春节作为一年之始的岁时节日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依据。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春节,如今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最为集中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认同、民族凝聚的重要元素和代表性文化符号。尽管史学家们还没有确证春节形成节日的最早时间,但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告诉我们,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年”这个字,其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早就已出现和使用“年”这个字眼和概念了。夏代实行夏历(后也称农历),周代实行周历,秦代实行秦历。这三个朝代的历法,正月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而元旦(新年)的日期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礼记·月令》说:“(周)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周天子过的“元日”,虽然与夏历的元旦日期不同,但其所指却都是正月初一元旦。汉承秦制,但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恢复夏历。从此一路下来,没有大的变化。《后汉书·礼仪志》里有朝廷过元旦的记载:“后汉天子元旦幸德阳殿受朝贺,大宴群臣,赐观诸伎乐。”在中国历史上实行夏历的时间最长,“新正”、“元旦”、“正旦”、“元日”、“岁首”、“新年”等,都是元旦(新年)的大同小异的称谓。近代以来,辛亥***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政府颁定官方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农历为辅历,把惯称的农历“元旦”改称“春节”。这样算起来,中华民族过春节,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而且到了近代,逐渐演化为一个从腊八起到元宵节止的全民性的大节。如若做一个民俗学的解析,可以看出,春节大体是由仪式和意义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属于仪式层面的,从周代的“至其元日,命社以祈农祥”,即祭祀谷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发展到近现代,春节的仪式日渐其繁,如祭灶、贴对联、守岁、撒芝麻秸(驱鬼驱邪)、驱傩、吃年夜饭(交子)、生旺火、燃香、放爆竹、挂先祖轴和祭祖、请家神、拜年、破五、吃元宵等,而每个仪式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属于意义层面的,大体是四个方面:一是春夏秋冬季节交替和四时肇始的标志,是岁时的节日或时间的节点;二是家族团聚、亲朋欢宴、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增进家族凝聚力的契机;三是祀拜天地、礼敬祖先、慰抚亡灵、安慰生者的佳期;四是劳动者休整的假期,用唱大戏、闹社火、踩高跷、舞龙耍狮子等欢乐的方式,充分释放被压抑了一年的生命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昌明和观念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嬗变。相对说来,其意义部分的核心比较坚固,变化不大,而仪式部分则变化较快较大。如给亲朋拜年,一般不再磕头,而更多地通过寄送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表示祝福;如除夕守夜,亿万人在观看春晚节目中度过;如子时吃年夜饭,在城市居民中变化较大,很多人家喜欢到饭店里聚餐、家庭团聚,而包饺子吃饺子的种种习俗和禁忌几近无存了。《史记·天官书》里所说的“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即根据大年初一天象预兆一年吉凶的民俗,也早已被民众扬弃了。文化的进化脚步匆匆,谁想留是留不住的。过往的农耕文明社会条件越行越远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风尚、寄寓着民族精神的春节,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不会消亡的。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是大自然的需要,是民众的诉求,一年一度,周而复始。春节常青!
-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
2025-04-03 -
春节七天乐富宁民间戏剧好戏连台
壮族舞蹈壮族土戏今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二至初七,富宁农村各地到处喜气洋洋,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戏剧连连上演,精彩纷呈,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为节日增添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富宁是个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浓烈的县份,全县居住着壮、..
2025-03-13 -
贵州施秉:佛顶山下人的春节活动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马溪村,坐落在中国非著名十大山峰之一的佛顶山脚下,那里居住着20个自然寨4500余人。2012年春节,在村支部及村委的精心组织下,当地一改往年过年期间聚众赌博的陋习,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春节文体活动,深受人..
2025-03-13 -
广西各地春节节庆活动内容丰富 充满“文化味”
龙腾狮舞喜迎新春!为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今年春节期间,广西各地精心安排的节庆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满了“文化味”。在首府南宁,“邕州神韵”粤邕剧演出值得戏剧爱好者期待!据了解,1月25..
2025-03-13 -
土家族春节民俗:“赶年”与“抢年”
奔放飘逸的土家族跳起毛古斯舞。卢瑞生摄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湘西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土家年(土家语: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其时间是腊月大..
2025-03-12 -
观念不断更新 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春节到了,在窗棂上、大门上贴上“福”、生肖等剪纸,曾经是中国不少地方的春节习俗。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印刷品、工艺品逐渐取代传统剪纸,在中国普通家庭已很少能见到过春节贴剪纸了。实际上,贺卡曾经也是中国人的新年俗。上世纪九十..
2025-02-22 -
门巴族的春节藏历新年:勒布沟的鞭炮声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万里羌塘草原,从拉萨河谷到三江流域……春节、藏历新年前夕,西藏日报组织数个采访小组分赴全区各地市,走边境、进村庄、进社区,入农家、访牧户、到哨卡,与基层群众共迎共度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并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西藏..
2025-02-21 -
滇中地区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布依族——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去,布依族有些地区以11月为岁首,有的以12月为岁首,即过年是在11或12月。近百年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新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
2025-02-21 -
民俗专家解释:“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
“红红火火过大年”。23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那么,“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呢?民俗专家给予了解释。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
2025-02-21 -
古老的传统节日——毛南族在春节放鸟飞
春节将到,毛南族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集蒲叶回来。除夕这天,他们用菖蒲叶精心地编织“百鸟”、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拌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煮好后,用一根甘蔗把“百鸟”的麻绳子提耳串起来。挂在堂屋正中香火堂前,看上去滚肥大肚儿的..
2025-02-20 -
春节送礼礼仪
中国最传统的春节快要来到了,我想给亲朋好友送点礼物,以表达祝福之意,送什么礼物最好呢?问题解答:以有象征吉祥和传达喜庆气氛的礼物为好。南方人喜欢送观赏性的小金橘,预示着明年有好的年运;北方人会送一些写满祝福语的卡片,或者实用的..
2025-02-07 -
丽江白族春节风俗拾趣
丽江乡下的白族人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提前三天在家中地上、房间里全部撒上青松叶。家里就好象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小孩子们便任意在地上打滚玩乐。这些青松叶不到大年初三不能扫除。撒青松叶象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和吉祥如意。在春节期间..
2025-02-06 -
春节:展示和传承民间信仰文化
陕西省合阳县冬雷村村民,农历正月初三晚举行了南北社火比斗传统活动。渭南社火是在驱傩、猎祭、祈雨、迎春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其形式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说唱、杂技、戏曲、武术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征。宋吉..
2025-01-01 -
新疆禾木:冰雪窖藏的图瓦人春节
告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图瓦人“砸骨吸髓”,祝愿每个人像满溢的骨髓一样,幸福满溢,收入满溢,牛肥马壮。 冬天的新疆禾木喀纳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不仅因为这里独特的民俗与童话般的风景,真正吸引人的是村庄的宁静与恬淡..
2024-12-29 -
春节习俗之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
2024-11-16 -
春节赶坡去
芦笙踩堂舞“赶坡啦!”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一早,苗族姑娘小杨又和寨里的姐妹们盛装出发了。小杨是广西柳州融水县杆洞乡人,自正月初三开始,她天天“赶坡”会友,忙得不亦乐乎。正月十三这天去的是安太乡“整欧”坡会,当地人又称十三坡..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