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的灭亡离不开这三个奸臣,他们都做过哪些事?
三国争霸末期,蜀汉和东吴均被魏国消灭,作为汉室正统的蜀汉没能在争霸中胜出确实可惜。不过蜀汉的灭亡,与三个奸臣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三人分别是陈祗,黄皓,谯周!
陈祗黄皓 ——“蜀中四贤相”身后的狼狈专政者;史称二人“互相表里”,“操弄威柄,终致覆国”;小人得志自有得志的道行,忠臣遗恨无不恨在帝王好恶之间与自己傻帽;忠诚忠到让主子都不舒服的忠臣肯定干不过奸臣
蜀汉在刘备身后赖有诸葛亮;诸葛亮身后赖有蒋琬、费、董允三个贤相前承后继,因而得以政治安定。蜀中称以上四人为“蜀中四贤相”、“四英”。这是蜀中政治的一大特点,军人很难参政,也很少军人兼政治活动家的。虽然有大将姜维是诸葛亮生前选中的军事接班人,但在诸葛亮身后,姜维始终很难进入这个政权机构的核心层,而是处处受到限制。因为姜维是一个最后加盟的年轻干部,在这个政权中没有任何政治资本。在前三相时代,基本上不得参与政治,也因为他始终带兵在外,与魏国在边地作战,是蜀国后期的惟一主要将领。
到了最后一个贤相董允时代之前,宦官黄皓就开始努力参与政治。这个黄皓本是一个随同刘禅一同长大的小宦官。刘禅十分喜欢他,因为他不但能陪同刘禅玩乐,而且还有点小聪明在后主面前玩弄,史称其“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就是总出一些讨后主喜欢的坏主意,以讨人喜欢,企图由此进身于朝政。但此时主政的董允是他往日的老上司,曾是刘禅为太子时代的太子洗马,后主即位后董允便任黄门侍郎,总管后宫之事,不久又升迁为侍中同时兼统皇宫宿卫亲兵,对于后主身边的事一切都由他来做主。后主想扩大后宫嫔妃的编制名额,可是董允却认为后宫人数已不少,古代天子宫妃也不过12人而已,不能再召民女入宫。而且处理后宫事务十分严厉,连后主都很怕他,史称“后主益严惮之”。因而黄皓更怕他。董允发现这个人开始在后主面前耍奸邀宠,且后主很买他的账,生怕他把后主引向邪路,便一面劝谏后主正身立国,一面不断的批评黄皓老给后主出坏主意。因而后主恨死董允了,但又不敢发作。黄皓一看连皇帝都怕他,自己更不敢为非作歹了,史称“皓畏允,不敢为非。”尽管黄皓一心钻营,后主也总想提拔他,但有董允在他便无法得志,在董允生前,黄皓最高的官职仍不过是一个黄门丞,负责管理各小黄门事务的副职小官,最高相当于一个副处吧。到了陈继承董允当政后,这小子便成了气候。


当时,姜维不断北伐,但军功并不显著。黄皓便与右大将军闫宇在朝内朋比为奸,两个人商量想废掉姜维,由闫宇来执掌兵权。而姜维也十分讨厌黄皓的弄权恣意而为于朝中,便劝后主把他杀掉。但后主却说:“他不过是个跑腿学舌的小臣,你何必与他一般见识?过去董允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可我现在也常常恨董允。”姜维碰了一个软钉子后,才知道这个黄皓的根底在朝中有多深,史称“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更让姜维不安的是后主竟然下令黄皓去向姜维表示检讨。姜维一看自己的话后主肯定都告诉了黄皓,很怕是打虎不死反来伤人,因而很是灰心。姜维从此也放弃了与黄皓的对抗,主动要求率军到沓中屯田,以避内祸,竟然从此一去不回成都,不参与朝政,只管屯田军事。
后来姜维闻知钟会等人兴兵伐蜀,便马上致信后主,建议分派张翼、廖化分督诸军去保卫阳安关口与阴平桥头,以防备魏军的突袭。但黄皓竟然把这十万火急的特级军事情报与建议压下不报。后来又请神巫算卦说敌军不会来攻打蜀国,才将此事只告诉后主一人。朝中大臣仍一无所知。无论后主、黄皓都将此等军国大事置诸脑后,自己没当回事,也不进行朝议,对姜维的建议也置之不理。直到魏兵分三路进犯攻入蜀境,黄皓才启奏后主派廖化增援姜维于沓中,派张翼、董厥去阳安关口以为机动援兵。由于军备忽疏,刘禅又主动请降,终至蜀汉最早在三国中消亡,而且是在实力未受任何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投降了。所以史家评论黄皓在朝“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邓艾偷渡阴平入成都后,听说黄皓是个
阴险的奸臣,便专门下令逮捕入狱准备把他杀掉。但是黄皓却花重金买通邓艾左右的人员为他说情,终免一死。尽管刘禅那样信任他,但他并不陪同刘禅去洛阳,而是自己逃命去了。
董允以严正立朝,威严惮主,以至于让主子终生记恨,值吗?黄皓以谄邀宠,最后几乎被敌国杀头,值吗?姜维以一个手握重兵的一国元戎,竟然畏惧一个宦官,常年避祸于外而不敢回朝,实不畏一个阉宦而畏其受宠于后主。而后主如此任奸远贤恨忠,怎能不亡国呢?
谯周 —— 蜀中反刘向魏的地方势力与“巫神政治文化”的代表者;他为什么不怕招祸而力主刘禅降魏?“禅既暗主,周实驽臣”;英雄无用武之地何如举旗反叛而何须举剑斫石屈身为降图复国 —— 忠臣永远是不可药救的
蜀汉政权根本不应亡于邓艾、钟会的伐蜀一战。既不在于黄皓专政的专权误国,也不在于姜维避祸使首都没有主力部队防守,而在于刘禅的下令不抵抗。而刘禅的不抵抗,又缘于蜀中地方政治势力与政治文化对蜀汉政权的不拥护,而谯周则是这势力的代言人,直接劝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