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

2024-03-01 08:04历史文化

近二十多年,京剧发展状况之不能令人满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即使社会各界,包括相当多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一直为它呼吁,在全国与地方人大和政协它得到特殊的重视,国家主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振兴京剧的机构,然而,京剧仍然“振而不兴”。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集中国本土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形态,完整地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审美风范,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京剧的现状与前途,不能不引起众人的高度关切。
京剧的危机并非始于今日。有学者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京剧遭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其言未必中的。虽然“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对京剧出言不逊,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批评的粗鲁言论,对京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世纪以来,如果说京剧遭遇到许多困难,那么,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并非西方艺术的入侵,甚至也不在于当代流行艺术的冲击。从深层看,西方戏剧观念迥异于京剧所拥有的传统美学精神,它的引进对京剧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至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成型的、体系化的京剧美学理论表述,我们一直在借用着西方戏剧的概念范畴以及基本观念表述中国戏剧的内涵与本质,当然会对京剧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看,还有两个更直接的原因导致了京剧的衰退,那就是京剧原有的经典传承与市场传播两大体制的崩溃。


这门艺术留给我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


艺术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唯有如此才能渐渐走向成熟。京剧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不断发展的迹象是非常明显的,而它之所以能够渐渐走向成熟,就是由于徽班进京后的100多年里,几代京剧艺人成功地找到了将相当数量的剧目经千锤百炼转化为经典并且完好传承的方法。有了这些重要剧目与表演(尤其是唱腔)手段的积累,京剧才成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剧种。从程长庚、谭鑫培到余叔岩,从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无不如此。没有足够的积累,一门艺术的存续将成为难题,更遑论发展。而且,一门艺术的经典,往往自然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传统艺人都很重视各剧种的“江湖十八本”的价值,就因为这些剧目往往较完备地包含了这个剧种最重要的技术元素与艺术精华。然而,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戏改”,京剧经典剧目传承的自然过程中断了,不仅相当多的传统剧目因各种原因被中止或限制上演(备受争议的《四郎探母》的“坐宫”一场侥幸地存留了下来,实属意外),而且,仅存的那些传统剧目,其价值与演出的意义也一直受到质疑。一方面是被允许公演的剧目少得不能再少,另一方面,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认为传统剧目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时代”,因此创作新剧目成为一时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京剧的剧目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相当多蕴含了京剧最具特色的表演手段与技法的剧目不复存在了;诸多仓促新创作的剧目未能将京剧传统的表演手段有机地化入其中,因此,新的创作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京剧丰富而独特的表演体系。现有的剧目从整体上看,已经不能系统地包含和代表京剧表演艺术的水平。因此,当我们谈论京剧的振兴之难,感慨于现在的演员们功底不厚,会戏不多,用功不勤时,还应该看到,这门艺术留给他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在这样单薄的剧目基础上,京剧要想继续维持原有的水平都是一种奢望,至于“振兴”云云,更是只能停留于口号。


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无从谈起


分析京剧今天存在的问题,总是需要不断地回到历史。京剧发展的历史,走的是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崛起的道路,严酷的市场竞争固然给京剧从业人员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却也迫使京剧以及演员们不得不面对挑剔的观众,经受考验,从而形成对市场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那样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演员、戏班还是剧目,都只有在它们能够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以存续。京剧的班社构成,无论是名家挑班制与搭班制,剧场内“七行七科”的设置,还是从茶园时代以来形成的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方式以及在上海形成的“连台本戏”式等等,都是京剧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中立足且成为市场赢家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基于艺术的立场讨论“京派”与“海派”的差异及其得失,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里成功地找到了应对不同文化挑战的模式,从而在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共存的语境里脱颖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予京剧界的前辈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他们以巨大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市场,就没有京剧及其艺术成就。同样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新剧目的创作,都是与观众的自然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不会完全按政府主管部门几位官员的想当然行事,也并不因少数戏剧理论家的高谈阔论而变化。它是政府、专家以及从资深戏迷到偶一为之的普通欣赏者这样一个庞大的观众群的自然需求这三方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无论它会如何变易,和观赏者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不仅改变了表演团体的体制,同时也改变了表演场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应他们的审美选择以影响剧团、演员的途径,几乎完全中断。客观地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政府的努力与社会的重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当政府的支持与专家的褒扬以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对剧团、演员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市场回报时,它就会对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它在脱离市场、脱离观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市场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不能成为左右京剧发展方向的重要的第三种力量,或者说,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将无从谈起。
“京剧屡振不兴”,其原因并不难找到,而落实解决之道却殊为不易。近年来,以“音配像”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传承方式,在努力修复京剧传统剧目系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它受到的关注,仍然远远比不上新剧目创作。而媒体焦点所指,尤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投向,不仅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经典剧目传承的良好氛围,反而经常有意无意地挫伤那些执著于继承传统的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而市场的修复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试图通过院团体制改革推动京剧重回市场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传统与市场是京剧发展的两翼,是京剧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两个重要前提。解决这两大问题,固然非一日之功,然而,认识不到这两个关键问题所在,甚至把努力用于相反的方向,那么,各种出于良好愿望的“振兴”措施,就有可能不是在“促进”而是在“促退”。

作者简介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有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DD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及200多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16第07版)

更新于:7个月前
  • 韩国传统酒品分类

    在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是民族性﹑国民性明显的嗜好饮料文化。各民族的传统酒与各国家有特色的酒文化一同发展﹐并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彩。传统民俗酒的分类1.酿造谷酒2.纯谷酒类3.纯谷蒸馏酒&药用蒸馏酒西洋酒 1)纯谷酒类 是在谷物(粳米﹑糯..

    2024-10-09
  • 稻作民族:佤族传统民居 “稻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儿时跟着老师读的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读大学后,才理解稻草搭建的“广厦”不仅是古人遮风避雨之地,还是人们文化信仰的寄托。在做稻文化研究的这些年,探索到那一栋栋普通的民居其实并不简单,..

    2024-09-24
  • 宁夏:龙腾狮舞闹元宵 传统技艺放光芒

    龙腾狮舞贺新春,五彩花车闹元宵。6日元宵佳节,记者在宁夏中宁走访发现,当地农民社火队的舞龙、舞狮和“黄羊钱鞭”舞等传统技艺在与舞蹈、音响和彩车等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大放光彩,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息。作为贺新春、闹元宵的一..

    2024-09-14
  • 个性张扬率真可爱的现代女孩--戏评京剧中的程雪雁一角

    谈起传统京剧《凤还巢》中的雪雁这个人物,一般都会觉得是个单纯逗观众开心的小配角,其实不然。她的存在,一是为故事的发展作重要链接,比如: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夜探穆郎,才引出了穆居易的不辞而别使得故事往下进行,从这点来看,雪雁虽是个小..

    2024-09-05
  • 京剧流派唱腔音乐-中国戏曲学院张玄讲座

    2006年10月25日晚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张玄,在上音教学楼217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京剧流派唱腔音乐”的讲座。“流派”是一门艺术成熟的标志,我们研究任何一门艺术也许都无法逾越“流派”这一个门槛。一、流派的本体论关于“本体论”的本体..

    2024-09-05
  • 京剧尖团音浅说

    京剧分尖团,是一个汉语音韵的问题。所以著名的汉语音韵学者罗常培先生,在【京剧中的几个问题】(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便曾谈论到尖团字,并为尖团字立下了定义。我这篇小作拟说明两点:一是京剧为什么要分尖团、二是如何分..

    2024-09-04
  • 关于京剧电视片

    京剧电视片是京剧和电视结合的产物。这里说的京剧电视片,不包括剧场实况录象和完全按照舞台原样复制布景的静场录象,而是特指充分运用在戏曲表演中充分运用电视手法的全新运作。京剧电视片发端于文革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

    2024-09-03
  • 致青少年京剧爱好者暨网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你好!也许你接触京剧艺术不久,也许你和我一样从小就喜爱京剧。作为你的同好者,我想和你谈谈心、说说话。新年将至,我把我由衷的倾诉当作一份薄礼献给你,也献给我所爱着的京剧艺术。我一直觉得,京剧艺术就其成形和发展的历史..

    2024-09-03
  • 京剧情缘

    对于戏剧,我一向缺乏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它们的历史都很悠久,节奏缓慢、缺乏动感和激情,唱腔晦涩难懂,表演太过于程式化,再多的印象恐怕就是戏剧普遍面临着观众减少、无人欣赏、生存困难的窘境……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更..

    2024-09-03
  • 传统风水中门槛的作用!

    什么是门槛呢?门槛也叫门坎,中国传统住宅有门口的地方一般都会有门槛,也就是门框下边的横木。人们进出门都要要跨过..

    2024-09-03
  • 京剧不是“北京Opera”

    马明捷:大连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大连京剧团艺术顾问京剧不是“北京Opera”前两年,我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歌伴舞节目叫《OK!北京Opera》,是赞颂中国京剧艺术的。这个节目一时很流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连比划带唱“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

    2024-09-01
  • 老戏迷讲述过去京剧票友学习的艰难和心得体会

    一位老戏迷向年轻人讲述当年学习京剧的方法和经历: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从五岁起我在京剧戏迷妈妈的影响下就喜欢京剧。记得每个星期日都是妈妈带我到北京鲜鱼口里“大众戏院”看小科班的演出,就是戏曲学校学员的演出。刚开始我只对武打的..

    2024-09-01
  • 汪辜二老的京剧情缘

    睽违五年之久的汪、辜二老终于在上海会晤,这是两岸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汪、辜二人来说,此番会晤既是为改善两岸关系创造条件,也是两人友好会面。非常巧合的事是二老都是京剧票友,极力推崇国粹。此番上海、北京二地,经海协会与汪老安排,..

    2024-08-31
  • 京剧戏说

    时下,“戏说“很时髦,大概是指可以与事实有些出入,而又不必太计较。我喜欢京剧,但是是外行,因此,下面发的议论,难免贻笑大方,故此也叫”戏说“,望内行不必太计较。京剧需要振兴,说明不太景气,让人心里不十分舒服。年轻人爱看京剧的..

    2024-08-31
  • 从京剧改革看当今爱国主义的某些倾向

    我本人是一个普通国家公务员,由于半世纪左倾路线的经历,个人观点一般不对外发表,因此以往个人所叙各种看法、文论也极少见之于公开场合以及各类刊物,以免招来不必要的横祸。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党和国家扶植振兴京剧的政策和多方举措,由衷..

    2024-08-31
  • 马耳他传统与风俗

    马耳他传统与风俗在现代科技技术影响并促进马耳他发展时,人们对待一些未知的事情还是一向小心翼翼,他们都知道什么东西会带来好运或恶运.即使是现在,城里的母亲也绝不让孩子穿着绿色衣服去应付重要考试。1、在马耳他许多公共汽车上都有小神..

    2024-08-18
  • 蒙古国家庭结构与文化传统的探究,说法是什么样的?

    在探讨不同国家的家庭结构和婚姻习俗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刻板印象和误解。有关蒙古国男性被认为“懒惰”以及一夫多..

    2024-07-17
  • 揭秘传统谚语:为何人死被称为三长两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三长两短”是一个独特的表达,用以婉转地描述人的离世。这..

    2024-07-14
  • 我爱京剧

    我从十八岁开始,就远离家乡,到天津大学读书.直至再离开,总共在天津生活了十三个年头。就京剧这个爱好来说,是我最最得到满足的一段时光。记得小学还没有毕业,每天听收音机,不知不觉中,三个样板戏熟得一塌糊涂。最熟悉的就是【智取威虎..

    2024-03-0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