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

2024-03-01 08:04历史文化

近二十多年,京剧发展状况之不能令人满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即使社会各界,包括相当多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一直为它呼吁,在全国与地方人大和政协它得到特殊的重视,国家主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振兴京剧的机构,然而,京剧仍然“振而不兴”。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集中国本土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形态,完整地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审美风范,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水平与方向。京剧的现状与前途,不能不引起众人的高度关切。
京剧的危机并非始于今日。有学者将“新文化运动”视为京剧遭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其言未必中的。虽然“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有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对京剧出言不逊,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批评的粗鲁言论,对京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世纪以来,如果说京剧遭遇到许多困难,那么,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并非西方艺术的入侵,甚至也不在于当代流行艺术的冲击。从深层看,西方戏剧观念迥异于京剧所拥有的传统美学精神,它的引进对京剧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至少,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成型的、体系化的京剧美学理论表述,我们一直在借用着西方戏剧的概念范畴以及基本观念表述中国戏剧的内涵与本质,当然会对京剧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看,还有两个更直接的原因导致了京剧的衰退,那就是京剧原有的经典传承与市场传播两大体制的崩溃。


这门艺术留给我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


艺术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唯有如此才能渐渐走向成熟。京剧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不断发展的迹象是非常明显的,而它之所以能够渐渐走向成熟,就是由于徽班进京后的100多年里,几代京剧艺人成功地找到了将相当数量的剧目经千锤百炼转化为经典并且完好传承的方法。有了这些重要剧目与表演(尤其是唱腔)手段的积累,京剧才成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剧种。从程长庚、谭鑫培到余叔岩,从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无不如此。没有足够的积累,一门艺术的存续将成为难题,更遑论发展。而且,一门艺术的经典,往往自然地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传统艺人都很重视各剧种的“江湖十八本”的价值,就因为这些剧目往往较完备地包含了这个剧种最重要的技术元素与艺术精华。然而,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戏改”,京剧经典剧目传承的自然过程中断了,不仅相当多的传统剧目因各种原因被中止或限制上演(备受争议的《四郎探母》的“坐宫”一场侥幸地存留了下来,实属意外),而且,仅存的那些传统剧目,其价值与演出的意义也一直受到质疑。一方面是被允许公演的剧目少得不能再少,另一方面,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认为传统剧目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时代”,因此创作新剧目成为一时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京剧的剧目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相当多蕴含了京剧最具特色的表演手段与技法的剧目不复存在了;诸多仓促新创作的剧目未能将京剧传统的表演手段有机地化入其中,因此,新的创作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京剧丰富而独特的表演体系。现有的剧目从整体上看,已经不能系统地包含和代表京剧表演艺术的水平。因此,当我们谈论京剧的振兴之难,感慨于现在的演员们功底不厚,会戏不多,用功不勤时,还应该看到,这门艺术留给他们的家底已经很不丰厚。在这样单薄的剧目基础上,京剧要想继续维持原有的水平都是一种奢望,至于“振兴”云云,更是只能停留于口号。


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无从谈起


分析京剧今天存在的问题,总是需要不断地回到历史。京剧发展的历史,走的是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崛起的道路,严酷的市场竞争固然给京剧从业人员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却也迫使京剧以及演员们不得不面对挑剔的观众,经受考验,从而形成对市场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那样一个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演员、戏班还是剧目,都只有在它们能够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以存续。京剧的班社构成,无论是名家挑班制与搭班制,剧场内“七行七科”的设置,还是从茶园时代以来形成的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方式以及在上海形成的“连台本戏”式等等,都是京剧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中立足且成为市场赢家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基于艺术的立场讨论“京派”与“海派”的差异及其得失,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里成功地找到了应对不同文化挑战的模式,从而在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共存的语境里脱颖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予京剧界的前辈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他们以巨大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市场,就没有京剧及其艺术成就。同样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新剧目的创作,都是与观众的自然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不会完全按政府主管部门几位官员的想当然行事,也并不因少数戏剧理论家的高谈阔论而变化。它是政府、专家以及从资深戏迷到偶一为之的普通欣赏者这样一个庞大的观众群的自然需求这三方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无论它会如何变易,和观赏者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不仅改变了表演团体的体制,同时也改变了表演场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应他们的审美选择以影响剧团、演员的途径,几乎完全中断。客观地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政府的努力与社会的重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当政府的支持与专家的褒扬以不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对剧团、演员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市场回报时,它就会对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它在脱离市场、脱离观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市场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不能成为左右京剧发展方向的重要的第三种力量,或者说,没有京剧演出市场的复苏,“振兴”将无从谈起。
“京剧屡振不兴”,其原因并不难找到,而落实解决之道却殊为不易。近年来,以“音配像”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传承方式,在努力修复京剧传统剧目系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它受到的关注,仍然远远比不上新剧目创作。而媒体焦点所指,尤其是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投向,不仅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经典剧目传承的良好氛围,反而经常有意无意地挫伤那些执著于继承传统的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而市场的修复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试图通过院团体制改革推动京剧重回市场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传统与市场是京剧发展的两翼,是京剧重新获得生命力的两个重要前提。解决这两大问题,固然非一日之功,然而,认识不到这两个关键问题所在,甚至把努力用于相反的方向,那么,各种出于良好愿望的“振兴”措施,就有可能不是在“促进”而是在“促退”。

作者简介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有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DD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及200多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16第07版)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会怎样发展,恐怕是当下每个人都很关注的焦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2010年春季拍卖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达231,973万元,与去年秋拍(158,666万元)相比增加了46.2%,同比..

    2025-04-01
  • 与其虚炒不如真藏 质疑收藏市场三大怪象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2004年、2005年一轮高热后,2006年以来开始遇冷,不少业内人更是五味杂陈,有呼上当的,有迟疑观望的,人们内心更加关心,在被称为“调整年”的2007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又会如何?专家的观点是:艺术品市场只有直面炒作风气..

    2025-04-01
  • 京剧的生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元杂剧..

    2025-03-31
  • 古蔺大寨苗族乡 苗家传统踩山节

    气势宏大的踩山节场面踩山节的乡村大舞台姑娘小伙儿的传统舞蹈踩山节期间的篝火晚会悠悠赤水河,巍巍乌蒙山,在茫茫的乌蒙山深处,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大寨苗族乡。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大寨苗族乡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这里土地肥沃,..

    2025-03-12
  • 金沙江河谷:传统与现代交织出新春景象

    当滇北金沙江岸高耸入云的轿子雪山披上银装时,在雪山脚下禄劝、东川等地生活的彝、壮、傣、傈僳、汉等各族居民,也就结束了一年忙碌的农业生产劳动,进入农闲季节。能歌善舞的金沙江谷居民,在金沙江的滚滚浪涛声中,以银色的雪山为背景,以..

    2025-03-12
  • 京剧的丑行

    净行里有大花脸,二花脸,而丑行则叫作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这白粉的块,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作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

    2025-03-09
  •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

    2025-03-09
  • 我的京剧情缘

    谈到京剧,不禁想起小时候,我外婆是个戏迷,逢戏必看,那时,我时常听到隔壁电视机里传来的锣鼓声和一些很奇怪的声音,一开始,我并不怎么喜欢京剧,嫌她节奏太慢,可慢慢的,我在外婆的影响下,出现体会得其中的韵味。后来,我也知道京剧不..

    2025-03-09
  • 趣谈五大名不副实传统戏

    第五名:《八大锤》-------“八大锤”只为陪衬双枪陆文龙的英武,可全剧的中心内容与这八个大锤或使锤的人毫无关系。京剧里以兵器命名的不少,唯此剧“八杆子打不着”。真是莫名其妙。第四名:《杨家将》-------您要是没看过《杨家将》的小说..

    2025-03-08
  • 京剧与歌剧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但一直不曾动笔,因为不同的文化其实是很难类比的,就像“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一样,极端无法改变问题,但保守和温和更是有害的。文化有相似性,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不同才能使人感到它的丰富性。从舞..

    2025-03-08
  • 京剧随笔

    闲暇无事,以听京剧自娱,每到会意处,则记之。听戏只是一种个人的趣味,而所记之事也是个人的体会,不足为训。【一】终于能看到中央台11频道的京剧节目了,以前家中的那台电视机可能是老了缘故,一直无缘看自己喜欢的京剧,而其他的电视节目..

    2025-03-08
  • 小议学京剧的方法

    随手拿起枕边的一本小册子,名曰《梨园走马》,作者是徐城北先生。读第一篇就看到一段文字,教诲普通观众如何掌握学习京剧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第一步,选看京剧最简单也最基础的小戏,既弄懂意思,也学习一下京剧的基本格式。第二步是..

    2025-03-08
  • 摇滚京剧之搞笑版

    1.“天女散花”,典型的NewAge,自信京剧的旦角嗓子不比Enya差,甚至难度还要高,但是伴奏千万别有小锣,一敲就完了。2.“长板坡”,典型的DeathMetal,赵子云七进七出,血肉横飞,不用DeathMetal似乎说不过去。伴奏中的金属效果器是必不可少..

    2025-03-08
  • 答古龙,也谈我的京剧情缘

    那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并不是很久,但为什么生命中总是有那么遥远的记忆。古龙兄使我又开始回忆。小时候,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嬉戏而已,我记得,在70年代,那时在上海,还是非常的穷困,虽然很多上海人到外地还希望找到自己的那..

    2025-03-08
  • 京剧的龙套

    京剧角色行当。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零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

    2025-02-18
  • 京剧的板式

    二黄二黄原板二黄慢板二黄三眼二黄正板二黄中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中板二黄碰板二黄顶板二黄导板二黄回龙碰板回龙二黄散板二黄摇板二黄滚板二黄哭板反二黄唢呐二黄四平调平板二黄西皮西皮原板西皮快三眼西皮慢板西皮慢三眼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

    2025-02-18
  • 京剧声腔板式: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

    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这里选听的都是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很具代表性的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曲目。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喜闻乐见、非常熟悉的唱段。十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和七字句..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二黄综合板式

    《生死恨》“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这大段是旦角梅派二黄唱腔,由六种二黄板式组合而成的。从二黄导板引出,二黄散板用于回忆,回龙作为感叹过渡,慢板用于感情的抒发,两句慢板后,转行弦接转原板、两段二黄原板用于剧中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新板式

    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诞生了许多新的板式,如老生反二黄导板、回龙、二六、各行当的反二黄流水、快板等,反二黄声腔中原没有的板式的唱腔在京剧现代戏中出现了,如《平原作战》赵永钢唱“几天来与曰寇周旋在平川上”的反二黄二六。..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附属板式

    反二黄导板的唱腔、过门与二黄导板基本相同。将二黄导板的过门和唱腔下移四度,个别部位根据反二黄的旋律特点略作调整。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有反二黄导板的行当和剧目很少,在众多的行当中,只有旦角有反二黄导板。老旦行当的反二黄导板是在传..

    2025-02-17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