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吐字和咬字-五音辨

2025-02-16 09:08历史文化
五音在音韵学上是指古代学者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这一传统的提法,沿用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京剧吐字、咬字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

人们常以“字正腔圆”来作为评议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有些京剧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偏重于唱腔,即各种板式和腔调,而忽视唱词中的吐字和咬字。同时,也常常听到接触京剧不多的人说:“京戏好听不好懂”。所言“好听”大多是指唱腔而言,“不好懂”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而听不懂唱词则是其中之一。因此,重视学习和研究吐字和咬字,不但是初学者和广大京剧爱好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普及京剧和加强京剧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唱腔和唱词本来就是密切结合为一体,都是用来抒发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唱词是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语言化;唱腔则是人物思想感情的音乐化。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种音乐化又是为唱词服务的,离开了唱词,唱腔本身也就失去了依托。反之,唱词中的喜怒哀乐,也正是通过各种板式的不同唱腔才能表达和体现出来。因此,唱段中的行腔和唱词中的吐字、咬字是不容偏废的两个方面。京剧中的唱腔美,和唱词中(通过吐字和咬字表达出来的)音韵美,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达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境地。

京剧唱词中的吐字、咬字,都是在唱腔中进行的(在韵白中也有吐字、咬字的问题,这里暂不论及)。特别是有些唱词的字句,行腔很长,就是说:唱词中一个字的声母与韵母的拼音,常常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的,而是在几个甚至是在很多个节拍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京戏吐字、咬字的一个特点,即: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腹和收尾三个部分。一般说来,字头指的是声母的发音,字腹和收尾指的是韵母的发音,如《打渔杀家》中“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的“首”字,字头是sh,字腹是o,收尾是u。《李陵碑》中“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的“保”字,字头是b,字腹是a,收尾是o。《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腾”字,字头是t,字腹是e,收尾是ng。当然,在演唱中,字头、字腹和字尾又是不可截然分割的,而要在行腔中相互拼连,协调过渡,使之完整地形成一个音节,从而把唱词通过唱腔清晰而动情地传给听众,这是一个很讲功力的巧妙艺术。许多老先生在教唱时,常说:“字头要清晰,归韵要正确,收尾要到家”,指的就是这种对吐字、咬字的全面要求。五音,作为声母发音部位的五个分类,则是做到字头清晰的一个首要课题。

五音的提出,最早见于梁代顾野王《玉篇》中的《五音声论》。唐末《守瘟韵学残卷》则按五音的分类,编排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又有人在30个字母的基础上增补成36个字母,并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合称“七音”。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韵学者的重大历史贡献。五音之说迄今仍常为京剧和曲艺界沿用,足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和语音也是不断演变的,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并按发音部位,归纳成七类:双唇音、齿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把这种分类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对比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现代汉语对声母的分类,是对古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和五音的内容,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扬弃和增补的一面。

2、旧说五音的内容,有些提法并不科学,如:什么是“牙音”?什么是“齿音”?什么是“喉音”?它们之间如何区分?等等,尤其是“牙”和“齿”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旧说指导现在的演唱,则不只是费解,而且也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而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就比较确切和更加适用了。当然,传统的概念总会受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局限,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3、是否就应以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来代替五音的提法呢?这既涉及学术方面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旧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讲:“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乃清真。”、“流派和行当虽有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这些都是共同”,可见,五音已经成为沿用日久、约定俗成的提法了,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强行更改的。

4、现代汉语中对声母的分类,虽有七项,但归纳起来,则是由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构成的“五音”,只是舌尖音又分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三个细目而已。现代汉语的“五音”与传统的五音,不是一种巧合。把两者对比来研究,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兴废更迭和调整变化,正如过去以“平、上、去、入”为四声,现代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四声一样,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据此,五音之名可以不变,而其内容则应予以新的界定。

这里只概括了五音,主要解决演唱中的字头清晰问题,旨在沿用五音的传统概念而对其内涵作了新的界定,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至于吐字和咬字中的归韵和收尾等,涉及四呼和韵辙的诸多方面,限于篇幅,就不是本文所能详述的了。

  • 四大原因使京剧新流派产生困难

    京剧产生发展200年来,在上世纪前期开始空前发展,成为让人心服口服的国剧,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时间流派林立,剧目也异常丰富,其中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最为出名,至今常演的剧目仍是们各自的经典,传人也以这几派为多..

    2025-04-19
  • 京剧的生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元杂剧..

    2025-03-31
  • 京剧的丑行

    净行里有大花脸,二花脸,而丑行则叫作小花脸,或者叫三花脸。因为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这白粉的块,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作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

    2025-03-09
  •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板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

    2025-03-09
  • 我的京剧情缘

    谈到京剧,不禁想起小时候,我外婆是个戏迷,逢戏必看,那时,我时常听到隔壁电视机里传来的锣鼓声和一些很奇怪的声音,一开始,我并不怎么喜欢京剧,嫌她节奏太慢,可慢慢的,我在外婆的影响下,出现体会得其中的韵味。后来,我也知道京剧不..

    2025-03-09
  • 京剧与歌剧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但一直不曾动笔,因为不同的文化其实是很难类比的,就像“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一样,极端无法改变问题,但保守和温和更是有害的。文化有相似性,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不同才能使人感到它的丰富性。从舞..

    2025-03-08
  • 京剧随笔

    闲暇无事,以听京剧自娱,每到会意处,则记之。听戏只是一种个人的趣味,而所记之事也是个人的体会,不足为训。【一】终于能看到中央台11频道的京剧节目了,以前家中的那台电视机可能是老了缘故,一直无缘看自己喜欢的京剧,而其他的电视节目..

    2025-03-08
  • 小议学京剧的方法

    随手拿起枕边的一本小册子,名曰《梨园走马》,作者是徐城北先生。读第一篇就看到一段文字,教诲普通观众如何掌握学习京剧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第一步,选看京剧最简单也最基础的小戏,既弄懂意思,也学习一下京剧的基本格式。第二步是..

    2025-03-08
  • 摇滚京剧之搞笑版

    1.“天女散花”,典型的NewAge,自信京剧的旦角嗓子不比Enya差,甚至难度还要高,但是伴奏千万别有小锣,一敲就完了。2.“长板坡”,典型的DeathMetal,赵子云七进七出,血肉横飞,不用DeathMetal似乎说不过去。伴奏中的金属效果器是必不可少..

    2025-03-08
  • 答古龙,也谈我的京剧情缘

    那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并不是很久,但为什么生命中总是有那么遥远的记忆。古龙兄使我又开始回忆。小时候,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嬉戏而已,我记得,在70年代,那时在上海,还是非常的穷困,虽然很多上海人到外地还希望找到自己的那..

    2025-03-08
  • 京剧的龙套

    京剧角色行当。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零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

    2025-02-18
  • 京剧的板式

    二黄二黄原板二黄慢板二黄三眼二黄正板二黄中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中板二黄碰板二黄顶板二黄导板二黄回龙碰板回龙二黄散板二黄摇板二黄滚板二黄哭板反二黄唢呐二黄四平调平板二黄西皮西皮原板西皮快三眼西皮慢板西皮慢三眼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

    2025-02-18
  • 京剧声腔板式: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

    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这里选听的都是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很具代表性的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曲目。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喜闻乐见、非常熟悉的唱段。十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和七字句..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二黄综合板式

    《生死恨》“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这大段是旦角梅派二黄唱腔,由六种二黄板式组合而成的。从二黄导板引出,二黄散板用于回忆,回龙作为感叹过渡,慢板用于感情的抒发,两句慢板后,转行弦接转原板、两段二黄原板用于剧中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新板式

    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诞生了许多新的板式,如老生反二黄导板、回龙、二六、各行当的反二黄流水、快板等,反二黄声腔中原没有的板式的唱腔在京剧现代戏中出现了,如《平原作战》赵永钢唱“几天来与曰寇周旋在平川上”的反二黄二六。..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附属板式

    反二黄导板的唱腔、过门与二黄导板基本相同。将二黄导板的过门和唱腔下移四度,个别部位根据反二黄的旋律特点略作调整。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有反二黄导板的行当和剧目很少,在众多的行当中,只有旦角有反二黄导板。老旦行当的反二黄导板是在传..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的二黄原板唱腔

    因为男女(生、旦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

    2025-02-17
  • 关于京剧中的上口字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2025-02-17
  •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

    什么叫京剧音韵,杨振淇先生在其《京剧音韵知识》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或“中州韵”)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苏等方音,经过一些著名艺术家逐步琢磨、实践、创造的..

    2025-02-17
  • 漫谈京剧与歌曲的区别

    京剧与歌曲虽同属艺术化的语言音乐体系,但却存在许多不同之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不同。京剧音乐特别是唱腔,是特征性、体系性非常强的。西皮、二黄两大系列统贯全局,其旋律虽可以有无穷变化,也可掺入其它剧种及民族音乐的成份..

    2025-02-1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