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神秘苗族:从活人坟中复活的夜郎后裔
在贵州省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方圆600余平方公里的深山里,居住着一支2.5万多人的神秘族群,他们虽隶属于苗族的一个支系,但是其血脉却来自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国度——夜郎国。
劫后余生的古国后裔,将族字改为“巴浪(lang)”,意思是摆脱“夜郎自大”的张扬,从此隐没低调地存活;他们同时也自称“蒙正”,意为“遗留下来”的意思,这源于族人从活人坟中复活的一段历史典故。此外,族中女人还习惯身着旗帜服、盔甲装,并代代都将夜郎王印“背”在肩上,以表达对祖先忠诚的纪念。
从活人坟中复活的族群
巴身小(leng)的族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曾建立过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神秘足迹的国家——夜郎国。夜郎国,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疆域覆盖今天的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史***载,公元前25年,夜郎国最后一任国王被汉军诛灭,其遗民逃往今天巴身小(leng)所在的紫云一带,直到东汉末年,这批夜郎国后裔,再次为复国向汉军发起反攻,不幸战败,当时的蜀汉政权为了彻底剿灭夜郎国,便将幸存的青壮年全部发配迁走。从此,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关于夜郎国的记载,甚至连其遗址都几乎消失殆尽。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经历了灭族之战后,夜郎国后裔其实以一种传奇般的方式复活,并坚韧地繁衍至今——在战前,这些后裔子民曾秘密修建了一批带有通气活口的特殊坟墓。随后,为了留下夜郎国最后的血脉,族中老幼病残的人就携带食物和水藏匿在坟中,等汉军离开后,才从坟中爬出,此后这部分幸存的人改变装束,开始了近1700多年悄然的传承,而巴身小(leng)郎一族正是当年侥幸从坟中逃出的夜郎国子民的后代,因此,巴身小(leng)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即“在坟墓中诞生的族群”。今天,在巴身小(leng)族人生活的村庄附近的山上,通常都能找到当年那些特殊的坟墓遗迹,成百上千密密麻麻散布在山坡上,当地人将它们叫做“活人坟”。“活人坟”长约3米,宽约0.8米,高约1.5米,由石头筑成,在靠外的一侧藏有一个通气孔,如果墓中是男人,通气孔就在左侧,如果是女人就在右侧。在墓主人的头顶部位,留有一个石砌的平台,用于摆放食物和水。
除了这段历史,还有一样珍贵的物证可以表明巴身小(leng)郎与夜郎国的确存在着传承关系,那就是在巴身小(leng)族人的手中,世代保存着一枚汉代时期夜郎国王的王印——这枚珍贵的王印由合金铜铸成,印面为方形,边长为5.5厘米,厚1.5厘米,高3.8厘米,印面上下方各有两个“王”字,下方还有“多德”(夜郎王之名)二字,此外印面上还刻有圆圈和长短线的图案,代表夜郎国所辖部落及区域界限。据说,这枚王印一代只传一人,且是长房,而其他人都严禁接触。
事实上,身小(leng)这个族名来源还有一种有趣的解释。身小(leng)读音为“lang”,这个字在所有汉语词典中都找不到出处,它显然是一个自造的会意字,以左“身”右“小”合成一个字,据说是因为自己的故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夜郎自大”的不光彩名声,所以后裔子孙就刻意将族名改为身小(leng)。而这个独特的名字,也显示了一个重生的族群,在饱尝迁徙、征战之苦后,将自己封闭在大山深处避世生存、繁衍族群的内敛意识。
对竹王的生死崇拜,决定男女地位的“摔花跤”
巴身小(leng)文化有着浓郁的竹崇拜情结,他们世代敬奉竹为竹王。这与古籍中记载的关于夜郎国以竹为姓、以竹为尊的历史信息完全吻合。巴身小(leng)男人一生中共有三件大事,可谓件件离不开竹——成家立户时要请竹王、有生之年要供竹王、离开人世时需用供奉一生的竹王来陪祭随葬,否则将得不到竹王祖先的认可。可以说,竹王是巴身小(leng)族人的守护神,每个家庭都要供奉。
以请竹王为例,这是巴身小(leng)男人成家后,单立门户时必须举行的祭祀仪式,时间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三月花开时节举行。祭祀之前,先杀一头生产过的母猪款待亲朋好友,这是祈求人丁兴旺、族群强大之意。接着就是由深谙祭祀仪轨的人来主持仪式,在仪式上,人们要边唱边搓麻线,用以制作竹王(竹王是由5块大竹片、50块小竹片和一对竹挂组成,上部留有一尺来长的麻线充作竹王的胡须。)待竹王制成后,主人家就要跟着主持者一起绕着灶台跳一种名为“摔花跤”的舞蹈。舞罢,由主持者把做好的竹王供奉在堂屋右房间楼上后面的挑梁上,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
在祭祀过程中,最有趣的环节就要属“摔花跤”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舞蹈,可是决定着今后男女主人谁来当家的权利归属。参与舞蹈的共4人——两个男人在前吹芦笙伴奏、领舞,丈夫紧随其后挥舞着木刀,妻子则在最后抬着簸箕随节奏左右晃动,跳步前行。4人的身体随着腿脚顺边摆动,整齐一致,欢快有序。忽然,舞蹈起了变化,妻子郑重地放下簸箕,意喻竹王已经“就座”,夫妻俩人便在竹王的见证下,抱在一起,边跳边摔跤,场面十分风趣。两个回合后,妻子将丈夫摔倒在地,引得场下女人们得意大笑,而场下着急的男人们则赶紧上场助阵,终于帮着丈夫将强悍的妻子摔倒在地结束了舞蹈,这场胜负决定了丈夫从此获得了一家之主的地位。
除了竹王崇拜,巴身小(leng)一族每年还要通过“望山节”来完成对祖先忠诚的追随。所谓的望山节,从农历的正月初二就开始了,这一天的任务是“望山扯茅草”:族人要爬上一座牛到不了的山头采茅草,负责采茅草的人,登上山顶,看到一个山坡就采一根茅草,总共要看完99个山坡,扯99根茅草才能回家。正月初三这一天要“茅草祭祖”,即用头天扯来的茅草和肉、米粑一起摆在堂屋竹席上祭祀祖先。其中,扯来的茅草还要精选出55根,修剪得上下一样齐。摆祭时,米粑和肉分成55份,每份上面都摆上一根茅草,然后就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开始祭祀祖宗。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望山扯茅草”这一环节呢?据说,巴身小(leng)的祖先们最早在贵州一带开荒辟草,随后就建立了夜郎国。夜郎国战败后,其王室后裔逃到此地深山中避祸。他们时刻怀念失去的美好家园,于是正月初二就爬到高山顶上,向着故国的方向眺望。为了使子孙后代牢记祖先从开荒贵州到灭国逃亡这一段历史,望山扯茅草就成为望山节中最耐人寻味的仪式。
风帆头,旗帜服,“背”在肩上的古国王印
但凡见过巴身小(leng)妇女那奇特发型的人,都会惊叹这些女子在发丝间塑造出的古老优雅的气质——少女们在前额挽出一只高耸秀丽的“螺髻”,髻上斜插红色木梳,酷似唐代女子所盛行的螺髻发型,这让巴身小(leng)的姑娘们宛如浮出壁画的唐代仕女。而已婚女子的发髻则更为讲究,一部分头发在左前额挽螺髻,剩下的头发要在头的右侧梳出一种巨大的三角形发型,看上去就像一面迎风起航的船帆,巴身小(leng)族人形象地称这种发型为“一边倒”。有趣的是,暮年的巴身小(leng)女人,也依然要在稀疏的头顶挽一个小小的螺髻,看上去就像一个日本武士。
除了美观固发之外,巴身小(leng)妇女带在头上的木梳与竹片其实还有一种更深远的意义——相传:巴身小(leng)的祖先有9个儿子和7个女儿,祖先战败后子女各自逃亡,诀别前,女人们约定以梳子插鬓为凭,佩戴两只断梳的就是大哥的后代,剩下的就根据梳子鬓发的位置来区分谁是弟妹的后代,而藏在头发里的竹节则象征着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迄今为止,这种用竹片和断梳来装饰头发的方式,在各苗族支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巴身小(leng)一族作为夜郎后裔的历史见证。
巴身小(leng)妇女的上衣样式,大都是对开两幅交叉于胸前,两幅都镶宽边花纹,胸襟无扣,肩部是鲜艳的孔雀蓝,袖口镶有数道不同纹饰的花边,有时还要外披一件白色短褂;下身穿青、蓝、白色横幅拼接而成的长裙,三种色彩对比十分强烈。腰系白色麻织围腰,一条烈焰般火红的腰带长长地垂在腹前。整套服装搭配得干净利落,英姿勃勃,穿在身上,风鼓动衣襟时,就会像旗帜一样飘荡,因此族人将这样的装束称为“旗帜服”。而旗帜服最玄妙之处,其实就藏在背颈部份,据说,织在那里的图案就是夜郎国的王印。
除了旗帜服,还有一些已经育有子女的中老年巴身小(leng)妇女,会穿一种“九黎裙”,其裙面的图案是81道横条,每9道为一组。据说,九黎裙是为了纪念苗族共同的祖先蚩尤而设计的。令人不解地是,巴身小(leng)妇女越年长穿得越火红、越花哨,直到白发苍苍就会穿上一套类似古代盔甲的火红服饰,叫“盔甲服”——相传,在远古的一次战斗中,巴郎的祖先因男性战死过多,危急时刻女人们便穿上盔甲杀入战场,结果大获全胜。后辈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依照盔甲的样子做成衣服,由族中的老年妇女穿在身上,以此表达对女性坚韧生命力的敬意。
相比女性,巴身小(leng)的男性服饰就简约多了:藏青色或蓝色土布对襟长衫,宽大的摆裆裤,头戴黑色头帕。其中头帕的包法最为讲究,帕子在前额有序交叉依次上叠成三角形,别有趣味。传统的巴身小(leng)服饰,必须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即使在现代化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这支古老的族人依然从种麻、纺织到刺绣,一步步遵循着祖先留下的秩序,传承着这些穿在身上的“史书”,代代追忆着一个消失已久的神奇古国。
更新于:1天前-
贵州锦屏四月初八“唐皇歌场”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大同乡章山村在农历四月初八举办侗家传统隆重的节日“唐皇歌场”,将吸引该县侗族村寨和黎平、天柱、剑河、靖州等县上千名侗歌爱好者前来参加,游客可尽情体验吃乌米饭(又称黑米饭),欣赏歌场欢歌的场面。节日当天,侗家..
2025-02-25 -
苗族盘瓠崇拜
苗族,对盘瓠的崇拜视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盘瓠大王是自己的始祖。苗民祭祀盘瓠形式分公祀和私祀两种。公祀有三种形式:一是椎牛或杀猪祭祀盘瓠,亦为祭祖,史称“阖族之公祀”。为祈求本族兴盛,或酬谢盘瓠大王的保佑和恩赐,均要在盘瓠庙内..
2025-02-25 -
贵州布依族赛马
布依族喜爱赛马活动,多在每年春节、六月六、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等民间节日中进行。赛马分为一般比赛和正规竞赛两种,一般比赛多在春节期间,活动不是官办,也不是寨中族长主持,届时由许多养马户的小伙们自由组合,商定比赛路线和比..
2025-02-24 -
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一想到贵州,首先想到的就是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各民族服饰文化,可以说是贵州最耀目的名片和最美丽的传奇。”近日,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大讲坛”系列知识讲座上,该馆馆长助理、副研究馆员田军主讲了《服饰之密—对贵州民族..
2025-02-24 -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爱方式
苗族小伙子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场人群集中的时候,假若小伙子对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就悄悄地挤到姑娘背后,出其不意地把手伸过去,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假如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
2025-02-05 -
贵州方言笑话短句
今天,我一个人切上该,杀起双片片孩就干晃十晃勒.有个人在啊边卖油炸粑粑,才3角钱一个,比平时乡音哦2脚钱哦!我就切买哦,结果我身上只带哦5脚钱,退下来还剩下2角,杂个揍勒?2脚钱也不够改个茅丝撒~~我把我勒片片孩寡下来好心如给拉一只..
2025-02-04 -
贵州从江:10后再现“花炮节”
雍里乡归林村再揽银龙三炮。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日,贵州省从江县隆重举办第十四届“花炮节”,17支队伍参赛“抢花炮”。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该县丙梅村代表队夺得象征官运的“金龙一炮”,象征财运的“玉龙二炮”、象征鸿运的“银龙三炮”..
2025-02-03 -
雷山苗族同胞欢庆“鼓藏节”
斗牛现场。吴洁摄 11月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陶尧片区的苗族同胞燃起鞭炮、走村串寨,开始欢庆13年一度的“鼓藏节”。“鼓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
2025-02-03 -
十二年办一次的苗族鼓藏节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夏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过鼓藏节的习惯,迁到雷公山..
2025-02-03 -
万盛苗族民俗文化之踩山会
万盛区的青年、关坝、石林、景星等乡镇世居着2000余名苗族同胞,他们因头裹红布或戴红色头饰而称为“红头苗”。踩山会是万盛区苗族同胞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集会,踩山会又称踩山坪、踩山节、踩花山。传统的踩山会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
2025-01-08 -
苗族人死后不用棺材
苗族人死后,实行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点字鸡”、“喊魂鸡”。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
2025-01-06 -
贵州剑河交东村举办苗族招龙节
绕“龙”贺“龙” 宰“龙” 降“龙”伏“龙”踩鼓联欢农历正月初十,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交东村举办十三年一次的苗族招龙节。招龙节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隆重的一种民俗活动,当地百姓笃信:龙是一种能兴风降雨、消灾灭难的神灵。招龙..
2024-12-29 -
兴仁苗族奇特的的十二路古歌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苗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苗族古歌,是苗族在漫长的生存、发展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的口头创作文学。有歌颂英雄人物为主体的史诗,有叙述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
2024-11-15 -
广西柳州融水苗族民俗 坐妹
“坐妹”一词是外来词,苗语叫“侠配”,即男青年夜晚串寨找姑娘谈恋爱的意思。它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寻找对象、为坐在火塘边倾吐衷情的一种方式。一般十七、八岁的未婚青年都可以开始参加“坐妹”活动,父母不干涉,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2024-11-14 -
贵州凯里:欢天喜地闹元宵
活动现场。 袋鼠跳。 滚足球。敲铜鼓。农历正月十五,贵州省凯里市在城区隆重举行广场灯谜会、广场趣味体育游园等文化娱乐活动,广大人民欢聚一堂,欢天喜地闹元宵。(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添法律服务所)..
2024-11-09 -
贵州台江:舞龙嘘花闹元宵
2月6日元宵节之夜,贵州省台江县城内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各地的龙灯、狮灯汇聚于此,交织成一场狂欢者的盛宴。据悉,“舞龙嘘花”是该县苗族同胞闹元宵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春节,耍火龙闹元宵已成为当地最隆重的民间..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