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超越技法心灵感应大道——读李学辉的道教人物画

2025-03-07 09:11历史文化

李学辉赠《李学辉道教人物画》,展卷而读,感慨于李学辉这些年竟创作了如此丰富的道教人物画作品,更感动于他浸淫于道教思想而生发呈现出的自然、悠然、浩然之气,读之,心灵可得滋润和洗礼。李学辉善画大画,从他的黄河、长江系列到《齐鲁九圣图》,今年他又创作完成了《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以及众多以道教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我们不但看到他日益成熟的技法,更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孜孜以求,他的画不仅是形象展示,更是文化弘扬,他的笔墨往往直击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黄宾虹在他的《论画残稿》中说:“老子言‘道法自然’,庄生谓‘技进乎道’。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论画者不可不见古今之画”。北宋·董逌有云:“由一艺以往,其至有合于道者,此古之所谓进乎技也”。“合于道”方能“进乎技”,这个“道”是讲审美观的,其实也是讲文化积淀。与李学辉谈他的道教人物事,他很少谈技法,而是侃侃而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谈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心得,谈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中华文化滋养大众。他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单纯在绘画,而是力图用绘画的语言来传播文化,用绘画语言告诉大家什么是“道”。他说:“艺术的美是‘人间有大美’,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特别能体现现代人追求的东西,一个道法自然,说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共生共融的关系,涵盖了当今一切关系的处理法则,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基本内涵。有人说道家思想是‘出世’之学,其实道家思想更入世、更智慧。道教智慧不是看透、不是超脱,而是境界。用绘画的方式把这种千古文化展现给现代人,相信一定能得到共鸣。”为了这种追求,李学辉在磨练技艺,更在磨练自己的心灵,他潜心并醉心于道教文化的学习研究,汲取最古老也最深厚的文化营养。也许这就是李学辉成功的原因,在希冀浸润你之前,他把自己先整个泡在古圣先贤的思想海洋里了。李学辉的努力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理解和喜爱。一个搞期货的朋友看过李学辉的画后对他说,在你的画上,我感受到一种吸引,一种文化再造和文化渗透。《齐鲁九圣图》与《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作品都是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以古老的中华文化为基本内涵,以穿越时空的方式汇聚名家先贤,以给人以心灵启迪和滋养为基本诉求,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如果说《九圣》以端庄胜,那么《道首》以洒脱胜;《九圣》背景为宏阔的泰山黄河,《道首》则是飘逸灵动的吉祥云;与九圣相伴的是体现各自身份的道具,与道首相携的则是神态各异的生态。也许,从影响力上可能“十道首”没有“九圣”那么大,但李学辉自信,新作品在思想上、绘画上、表达上超越了自己,完成了从神圣到人性的回归。《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原是不可解读的,说出来,就错了。那么,我闭嘴,请您敞开您的心灵,去体悟吧,就这样。 

  • 天人感应|大旱的玄学周边

    我肯定是批判“天人感应”这一学说的。咱说实话,儒家这帮子人,小鼻子小眼睛,一脉相承了古代巫师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

    2025-04-26
  • 杜滋龄人物画作品欣赏

    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80年代以来逐渐活跃在中国画坛。他笔下美丽的塔吉克女郎和迎着朔漠风雪前进的青年牧民的形象,很..

    2025-04-23
  • 三清神韵•和暖中华道教新春祈福音乐会将举行

    为展示道教音乐文化的魅力、庆祝北京道教音乐团成立,由北京市道教协会主办的“三清神韵•和暖中华——新春祈福音乐会暨北京道教音乐团成立庆典”,将于1月23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据介绍,此次道教新春祈福音乐会由韵和弦清、玄门清韵、玉..

    2025-04-18
  • 山东道教书画展在济南举办

    10月29日,由山东省道教协会主办的山东道教书画展在山东省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为期三天,以“和谐社会,尊道贵德”为主题,汇聚了各地市道协、宫观选拔推荐的90余位道教人士的211幅书画作品。作品风格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化..

    2025-04-17
  • 在中国的所有剔红技法中,所谓的堆朱杨成又是什么?

    中国剔红技法,传入日本以后,他们称剔 红为叫“堆朱”,盖剔红器为朱漆一道道堆上的意思。又把中国元代雕漆名家张成..

    2025-04-08
  • 青岛崂山发现“北斗七星阵图”道教石刻

    山东青岛的崂山风景区管理局30日透露,近日,在崂山仰口游览区发现刻有“北斗七星阵图”的石刻,据专家估测,该石刻或刻于唐宋年间。该“北斗七星阵图”刻于崂山仰口游览区太平宫西侧的“犹龙洞”上方的“混元石”上。据传说记载“全真七子”..

    2025-03-29
  • 地脉人文孕育的清水道教音乐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并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音乐是道教在其所有斋蘸科仪中,为敬天尊神、祈福迎祥,祭祖安魂、超度亡灵,驱鬼降妖、禳灾避祸等诸多的法事、道场活动而配合诵经讲法、踏罡布斗仪程所使用的宗教音乐。道教音..

    2025-03-29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神兽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和道教有渊源

    相信说起四大神兽,大家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画面。那为什么只有四个没有五个或者多少个呢?那..

    2025-03-28
  • 河北临漳出土明朝时期道教大铁钟 国内罕见

    古邺城旧地河北省临漳县近日出土一口巨大铁钟,经考证,这口大铁钟为明代道教遗物,属国家珍贵文物,国内罕见。据临漳县文保所专家介绍,该铁钟是建筑施工队在县城第一小学挖地基时挖出的,铁钟高170厘米,口径140厘米,壁厚3厘米,重约一吨,..

    2025-03-06
  • 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

    一、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东汉顺帝时(126年一144年),沛国(在今江苏境)人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造作种种道书,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道教。为了使道书神秘化,同时也使传道活动具有隐蔽性,因而道教文献中常常采用一些特殊文字,使外人无..

    2025-02-15
  • 德阳道观对联与道教文化

    道观是道教活动中心或建筑,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包括观、府、宫、庙等。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信仰道教,自愿接受教义和戒律,过那种世俗认为清苦寂寞而他们却认为神圣超凡的宗教生活,他们是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

    2025-02-15
  • 道教用品——镇坛木

    又名“震坛木”、“奉旨”、“净板”等。为略呈长方体之木块。顶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涂成红色。正面刻有“万神咸听”四字,两端刻有乾坤、坎离四卦。在道场进行中,镇坛木被置于桌上,由高功配合科仪使用。道士专行法术时,也用来拍击..

    2025-02-15
  • 道教用品——香炉

    焚香之器具。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质多为金属、瑜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致可分为四类即: 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 2、持于手..

    2025-02-15
  • 重庆明墓群出土道教色彩石质宝券珍贵文物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发现一明墓群,出土了道教色彩的石质宝券等珍贵文物。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此次发现的明墓群共有墓葬22座,目前已清理墓葬6座,墓室内刻有莲花、元宝、宝瓶等雕刻图案,出土了瓷碗、瓷罐等瓷器,以及万历六年石质买地..

    2025-02-14
  • 道教用品——法印

    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沿袭至今。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经》:“法印照..

    2025-02-14
  • 道教用品——木鱼

    道教斋醮法坛所需之用器,称为法器。一般在醮坛配合经韵及科仪使用,有些也可在专行法术时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故品种繁多。 木鱼:又称“木鼓”,俗称“鱼子”。形圆而刻做鱼形,故号木鱼。中间掏空,击之作声。通..

    2025-02-14
  • 道教用品——鼓

    圆桶形或扁圆形,边围鼓起,中空,两面或一面蒙以皮革。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于道观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钟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场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的声音,被认为具有通神和辟邪的作用。道教对击鼓颇有讲究,可以打出”风云雷雨..

    2025-02-14
  • 道教用品——磬

    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圆磬”,圆形而中空,铜制或铁制,一种称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制成。道场上多用前一种,通常放在经案的左手边。磬的主要作用是通报神灵,也可以消灾解厄。平时道教徒或香客进殿朝拜,..

    2025-02-14
  • 道教用品——笏

    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

    2025-02-14
  • 道教用品——如意

    一般为玉、木、骨制成。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形或芝形,中央一点圆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太清玉册》:“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2025-02-14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