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法器简史:造型源自天竺 乾隆时大量进贡

2025-02-14 09:04历史文化

镶宝石鎏金银质法轮

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西藏的寺院经堂是一座宗教艺术品组成的三维空间,而敬奉三宝的整个供品根据不同的类别可划分成不同的系列组合,其中有花、香、柏、粉等微小供品和法衣、饰品、伞、胜幢、幡等组成的十供物。有礼仪赞颂的腰鼓、琵琶、唢呐、铃杵钹、碰铃、白海螺、镶翅法螺、胫骨号等宗教乐器系列。供台上陈列的有净瓶、沐浴瓶、供水杯、僧帽壶等;另有大小不等的铜灯、金灯、石质油灯等。象征清洁吉祥的八吉祥徽、七政宝、五供养妙等装饰供器;禅杖、金刚锤、金刚杵、内颅器、钵盂、宝轮、宝瓶、佛冠等法器供器是佛尊、菩萨、本尊神的手持标识。总而言之,名目繁多的供器是由于佛教信徒侍奉的修行供养和观想供养所产生的。

法器造型模式最初源于古代天竺佛教,如轮宝乃转轮胜王七宝之一。金刚杵和金刚橛原本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宗吸收为法器。说到胫骨号的来源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典故。据传印度某大成就者避世隐居,半夜独自在天葬台苦修,逢悲悯之心时取用骷髅胫骨做笛吹奏,其尖声刺利的声音唤起他厌世悲悯的共鸣。从此胫骨号成为密宗修法的一种乐器。

忽必烈赐八思巴法螺

随着社会经济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到公元七世纪西藏出现了金属工艺的宗教艺术品铜像和合金佛塔,供器只有铜质油灯和供水杯等。到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曾遣使赴克什米尔、天竺等国迎请了寂护和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教密法,修建了西藏第一座古刹桑耶寺,对于佛教西藏化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刚铃、杵和咒师使用的防雹品等部分法器也随神秘的作法仪轨在桑耶寺首次面世。从公元七世纪始到九世纪中叶止,可说是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的滥觞期。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大规模灭佛,藏传佛教的前弘期结束。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佛教再度在西藏兴起,并紧紧依附于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相继产生了大小二十几个教派和教派支系,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等。这时期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有长足发展。外来与本地仿造的宗教用具逐渐增多,工艺技法臻于完善。此时有不少著名的法器传世,元世祖忽必烈赐给八思巴的法螺是萨迦寺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西藏的一些著名寺院如萨迦寺和夏鲁寺等寺院内出现了大量宫廷制造的僧帽壶和香炉等。阿里古格王为迎接阿底峡的光顾,专门下令制造了一件黄铜长号,以示为庆典礼仪助威。这一时期,专修断行的希解派在仪轨中普遍使用兆鼓、铃、胫骨号等宗教法器。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的制造或使用上再次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同时,明代中央政府继续了元代政府扶持西藏宗教发展的方针,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往来密切。宫廷中根据藏传佛教的需要,制作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品。这为当时的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乾隆以来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

公元十七世纪以后,西藏的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不论是巍峨的依山式宫殿建筑、巧夺天工的园林设计、雕饰华丽的灵塔,还是精美的造像、法器、壁画、唐卡都令人叹为观止。清代皇家崇奉藏传佛教,乾隆以来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着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同时,清宫廷也不断将其制作或收藏的宗教品赐给西藏,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地都收藏了很多青花僧帽壶、珐琅彩沐浴瓶和净瓶等宫廷施予的法器。藏传佛教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密宗在传承、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有独特的特点。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凭借坛城、法轮、五方佛冠、嘎巴拉钵(也称内供颅器)等法器,通过神秘的错综复杂的宗教仪式,实践了对佛、菩萨、本尊神像的观想。西藏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的法器与供器大多系历辈***喇嘛的宫藏品,这些法器无论从材料质地、制作工艺还是类别功用来讲,都可以作为藏传佛教法器的代表作。

  •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的流派及风格

    布达拉图片来自百度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造像与绘画技法,并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民族风格和醇厚质朴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

    2025-04-17
  • 唐山清东陵灵异事件,乾隆显灵为阻挡盗墓贼两次复活

    据传,在孙殿英盗清东陵的时候,遇到过一次极其诡异的事件,那就是乾隆皇帝显灵了。当时孙殿英在盗完康熙与慈禧的墓之..

    2025-04-15
  • 《墨娥小录》乾隆丁亥重刊袖珍本

    《墨娥小录》乾隆丁亥新镌,杏香堂珍玩,该书是一本杂录性质的古书,成书时间大概在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作者未知..

    2025-04-10
  •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康熙和乾隆很长寿,雍正怎么没活到60岁?

    古代皇帝吃香的喝辣的,生活水平属于顶级,而且有一批医术高超的御医照顾,但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未必有一般人活得久..

    2025-03-29
  • 【佛教法器】衣祴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
  • 清朝最幸福的公主:她就是乾隆的十女儿

    生在帝王家想要随心所欲的生活是没有可能的。即使是太子或嫡亲王也会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但清朝的公主打破了这一规则..

    2025-03-28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令妃魏佳氏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喜爱?她最后的死因是什么?

    令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魏佳氏出身不高却受到皇帝的宠爱,由贵人逐步晋封到皇..

    2025-03-24
  • 纯惠皇贵妃为乾隆生下几个孩子?他们的命运如何?

    纯惠皇贵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纯惠皇贵妃,生前死后均为皇贵妃。因苏召南不是..

    2025-03-24
  • 雍正的三大宠臣,到了乾隆朝是何待遇?

    因为康熙在位整整61年,所以等雍正继位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了,再加上雍正一心想当个好皇帝,天天起早贪黑的上班所以雍..

    2025-03-18
  • 在皇位继承这个大事上,乾隆为何选择了平平无奇的嘉庆?

    清朝虽然在后期是衰落不堪的,可是在中间,也是有着闻名的“康乾盛世”的,期间的三位帝王都是能力出众,智慧并存,有..

    2025-03-09
  • 唐密法器——华鬘

     华鬘(梵suma-mala),用华作成之鬘。即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玄应音义》卷一云:“顶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中略)案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

    2025-03-07
  • 佛教法器——三宝印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宝”四个字的大印,叫做“三宝印”。“三宝印”的印文:有篆书的、有录书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圆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为常见。它的面积,大者约有二三寸见方。印的质料,多半是用牛角..

    2025-03-07
  • 佛教法器——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

    2025-03-07
  • 佛教法器——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2025-03-07
  • 藏传佛教僧服概述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佛教徒视僧人为三至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都看成有佛气加以供奉,绝不衰读。如此受信徒珍视的僧服起源于何时,藏区的僧服有哪些..

    2025-03-07
  • 【佛教法器】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寺院报时之器具。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犍植、犍槌、犍锤。在《玄应音义》卷一中说:“犍稚,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

    2025-03-06
  • 【佛教法器】拂子

    拂子(梵vyajana)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即在柄上札束兽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与尘尾同,而形状各异。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尘。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猕猴高阁堂中,时诸苾..

    2025-03-06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