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僧服概述

2025-03-07 08:05历史文化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佛教徒视僧人为三至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都看成有佛气加以供奉,绝不衰读。如此受信徒珍视的僧服起源于何时,藏区的僧服有哪些特色,这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在印度起源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于印度。当年,释迦牟尼视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为苦难的根源。抛弃了社樱王位,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从此以后,凡是入佛门的僧人,释迦牟尼都让他们效仿白己,身着出家衣服这成为制度。

释迦牟尼所规定的僧服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复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而不能随意制做。

1.朗袈

朗袈是把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种,朗袈是比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时所穿的卜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条数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大小种大的朗架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条缝制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数是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的。大中小各类内又分三类。朗袈须用裁布缝制,并且要缝成网格状。是用方形的绸布拼缝成鱼鳞状的。即由中间向两边一块压一块,并且留有大小一致的边头。横向边头的缝线是交错的。选用裁布意在除却贪恋之心。缝制成网状是用以区别于外道的架装。释迦牟尼最初设计的袈裟并不是网格状的。有一天摩竭陀国的国王影坚王外出时路遇外道师,国王误以为是佛教僧人便顶礼叩拜。据此.释迦牟尼特意规定佛僧的袈裟必须缝制成网格状的以示区别。律经规定.比丘应把朗袈视为珍贵用品。只有比丘才可着朗袈,沙弥等没有资格着朗架。

2.喇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弥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条和副布缝制而成,大小与朗架相同。

3.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网格裙,由五条一副半布缝制而成的。

4.夏木特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来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与唐奎相同。在藏区沙弥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5.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间所穿的内裙,尺寸与唐奎相同。

6.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内上衣。相当于汗衫。意在防止汗湿袭裴。尺寸与上衣相同。

7.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间着于上衣内的内衫。尺寸与上衣相同。

8.东其

东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见方的辣脸布.

9.纳森

纳森即比丘在患脓疮病时所穿的衣服。大小与喇奎相同。

10.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疮衣,是比丘用以遮护疥疮的。尽寸为长六肘、宽三肘。

11.扎赛

扎赛即剃发布。是比丘剃发时用来装剃下来的头发的。尺寸为长三肘、宽一肘半。

12.顶娃

顶娃是比丘夜间睡觉时铺的垫子。长三肘、宽二肘六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13.亚奎

亚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长九肘,宽三肘八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比丘们在使用上述这些衣物时应想到衣服只不过是用来遮体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恒不灭的。应意识到之所以着僧服是用以区别于外道,区别于世俗的人。也是用来提醒自己是释迦牟尼的虔诚的信徒和追随者的,而不是用来装饰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这些衣物决不能做成华丽的,不能有任何装饰物。比如,腰带上不能饰以珍宝等缀物,也不能用小铃等响动的坠子。俗人的衣着往往出于打扮,出于显示自己的财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颜色选择也有严格规定,只能是红、蓝、赤黄三种颜色。

僧衣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僧衣也传人藏区。

免责声明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jiuchisu@foxmail.com
  •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张大千藏传佛教绘画:一代大师学佛参禅的艺术感悟

    果洛蕃女礼佛图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古代诗书字画,留恋石窟寺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禅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

    2025-02-15
  • 藏传佛教法器简史:造型源自天竺 乾隆时大量进贡

    镶宝石鎏金银质法轮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2025-02-14
  •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征

    [提要] 彩画、壁画技术主要关键在于调色和配色,一般是采用矿物颜料,经久不褪色。柱廊为深红色间以浅色或金、白线条垂直划分柱身,有纤细而华丽感,门窗外框一般皆为黑色,特殊寺院、宫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画。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

    2024-08-28
  • 有关藏传佛教微型造像艺术品擦擦的一点探讨

    擦擦(tsha-tsha)的来源与宗教本怀“擦擦”(tsha-tsha)是藏语的音译,一般专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数制成品上面印制的是藏文或梵文经咒。制成的擦擦多作为佛塔的装藏而置于塔内,或供奉于寺院屋顶、玛尼堆上或修习岩..

    2024-08-27
  • 红与黄的神秘:揭开藏传佛教的色调之谜

    在西藏,有两种颜色主要出现在寺庙建筑上,而很少在民居中出现,这就是红色与黄色。为什么寺庙建筑会钟情于这两种颜色,为什么民居对这两种颜色又近而远之呢?华夏经纬网近日刊发了《红与黄的神秘:揭开藏传佛教的色调之谜》一文,试图解开中..

    2024-08-25
  •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独特的“央移”记谱法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

    2024-02-28

最近更新

  • 熊出没其实是恐怖片,熊出没的恐怖真相曝光

    熊出没是如今小孩最喜欢看的儿童动漫,不过在大人眼里这部动画片过于幼稚,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熊出没其实是恐怖片,因为动画片中的内容过于低俗,很容易就会带坏小朋友,所以熊出没的恐怖真相就是动画中的很多情节,..

  • 内蒙古方言的特征与分类

    1。内蒙古晋语十大特征(1)。完全保留入声,并且入声未分化出阴调与阳调。所保留的入声韵尾是喉塞尾-h。(2)。含有韵尾-ng的字,主元音鼻化,通俗地说就是普通话中的韵母ing、eng、ong在这里变成了ie~ng、e~ng、ue~ng..

  • 青岛本地方言大集锦

    你——嫩骂人----biang我们——俺胳膊--嘎巴坏了----踢蹬了修理----扎固烦人----误银摔倒——卡倒暖和----恼呼休息——歇着恶心——倚赖白痴——表子什么——剩莫别玩了——白闹了即墨——即密酵母——引子男孩——..

  •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明朝内阁制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一个月内,先后命胡广、解缙、杨荣等七人为阁臣,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办公地点设在翰林院的文渊阁中,为了“避外廷之名”,..

  • 济南方言六级测试题

    测试你对济南话(山东话)词汇及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欢迎不是济南或山东的朋友来测测,很好玩的~呵呵。答案暂时保密哦,有闲情逸致的话欢迎自己试出正确答案~1、一位济南人在饭店吃饭时,不小心碰翻了汤盆,弄了服务员一..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