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坛经典??京剧大师著名唱段》的想法

2025-02-16 08:23历史文化
我是青年的京剧爱好者,喜欢收藏京剧音像资料,藏得多了,也就有了些想法,向各位请教。
从剧目、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中,我们就能学习到很多戏曲鉴赏的知识,学习到辨别精粗美恶的方法。我能从无言的编辑工作中,体会到编辑者对京剧的理解、用意和匠心独运!这也是是春秋笔法,让我们做后辈的收益良多呀!
但是有时不由得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产生。以中唱上海公司1994年出版的六张CD装的《菊坛经典??京剧大师著名唱段》为例吧。我知道这套唱片的用意,是欣赏性的,尽量用好的音效,也努力争取青年观众。其优点、功绩有口皆碑,特别是新配的伴奏,是个大胆的尝试!
我只想谈谈曲目的选择。不选谭鑫培先生,我想跟旦角里不选陈德霖先生一样,一是出于唱片音响质量,二是出于欣赏习惯考虑,可以理解。
老生篇:马7、周6、杨5、余4、言2、谭2、李2、高1,从比例上来看,马的分量最重。我个人认为,单从京剧声腔艺术而言,马不是最出色的,选了这么多,难免会造成误解,特别是青年听众。比如《空城计》,谁都知道,这是谭派名剧,余先生也有唱片存世,堪称经典。可这里选的是马先生的,马先生一生演出《空城计》的场次并不多,远不及小谭先生,是不是可以说并不具有代表性?
再如周先生,他的更大成就在表演,唱片上选的是否也比例过高呢?杨先生是声腔大师,可有的作品,比如《大保国》就不那么合适了,这一段是以杨宝忠先生的快弓胡琴为特色,唱腔本身并不见长,但是配了新的伴奏,虽说尤继舜先生的胡琴出神入化,但杨先生的胡琴被盖掉了,这段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言派、高派来讲,只有一两段似乎弱了些,与他们在京剧史上的地位似乎不太不相称。四大须生中的奚啸伯先生,在声腔上有独到之处,还有李和曾先生,都应有一席之地呀。
旦角篇,张君秋先生在总共30段中占了7段,虽说比例不算太高,可比起尚小云先生的3又1/4段来说,稍嫌多了一点了。我的感觉是,限制在梅尚程荀张五人身上是否有失狭隘?比如,黄桂秋先生,独树一帜,唱片音效也很好,是否有遗珠之憾呢呢?
花脸老旦小生篇,花脸部分几乎成了裘先生的专辑,金先生只有一段,《七郎托兆》也难称是最具代表性,郝、侯、以及后来的袁就更不用提了。
老旦中,只有李多奎一人,有些寥落,李金泉等先生或许也有被选入的必要。小生中,以唱功见长的姜妙香先生被遗漏,有些意外。
我们讲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是不是也应从唱片曲目的选择中有所体现呢?我知道,这是件纷繁复杂的工作,用意不同,效果也会不同。操作起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难调。我只是衷心地希望,这套名为“菊坛经典”的唱片虽不能强求它作为严格的资料库,但应具有史诗感和权威性,就像中唱公司出的那套《中国戏曲名家唱腔珍藏版》和即将出版的《京剧大典》一样。而不要带上个人好恶的印迹,以致影响整体的严肃性。
也许是我吹毛求疵,也许是我不解深意,但我的一颗心是真诚的,是爱京剧的!
多有得罪,请前辈恕晚辈不知轻重,斗胆妄言。更新于:6天前
  • 著名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死亡和埋葬时间

    来源:知社学术圈碳14测年法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

    2025-02-18
  • 林风眠30年假画局 大师形象被制假售假者污损

    《HIART》本来无意进入当代艺术之外的古代和近现代艺术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实在是一个纠缠了太多是非的地方。套用演员王刚说法瓷器收藏是“百分之九十五的藏家在收藏百分之九十五的赝品”(大意如此),以本人的观点这一结论几乎也适用于古代绘..

    2025-02-18
  • 京剧的龙套

    京剧角色行当。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龙套不同于舞台上的“零碎儿”,而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

    2025-02-18
  • 京剧的板式

    二黄二黄原板二黄慢板二黄三眼二黄正板二黄中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中板二黄碰板二黄顶板二黄导板二黄回龙碰板回龙二黄散板二黄摇板二黄滚板二黄哭板反二黄唢呐二黄四平调平板二黄西皮西皮原板西皮快三眼西皮慢板西皮慢三眼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

    2025-02-18
  • 京剧声腔板式: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

    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这里选听的都是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很具代表性的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曲目。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喜闻乐见、非常熟悉的唱段。十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和七字句..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二黄综合板式

    《生死恨》“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这大段是旦角梅派二黄唱腔,由六种二黄板式组合而成的。从二黄导板引出,二黄散板用于回忆,回龙作为感叹过渡,慢板用于感情的抒发,两句慢板后,转行弦接转原板、两段二黄原板用于剧中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新板式

    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时,诞生了许多新的板式,如老生反二黄导板、回龙、二六、各行当的反二黄流水、快板等,反二黄声腔中原没有的板式的唱腔在京剧现代戏中出现了,如《平原作战》赵永钢唱“几天来与曰寇周旋在平川上”的反二黄二六。..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反二黄附属板式

    反二黄导板的唱腔、过门与二黄导板基本相同。将二黄导板的过门和唱腔下移四度,个别部位根据反二黄的旋律特点略作调整。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有反二黄导板的行当和剧目很少,在众多的行当中,只有旦角有反二黄导板。老旦行当的反二黄导板是在传..

    2025-02-17
  • 京剧声腔板式:旦角的二黄原板唱腔

    因为男女(生、旦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

    2025-02-17
  • 关于京剧中的上口字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2025-02-17
  • 京剧中字的声和韵

    什么叫京剧音韵,杨振淇先生在其《京剧音韵知识》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或“中州韵”)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苏等方音,经过一些著名艺术家逐步琢磨、实践、创造的..

    2025-02-17
  • 漫谈京剧与歌曲的区别

    京剧与歌曲虽同属艺术化的语言音乐体系,但却存在许多不同之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不同。京剧音乐特别是唱腔,是特征性、体系性非常强的。西皮、二黄两大系列统贯全局,其旋律虽可以有无穷变化,也可掺入其它剧种及民族音乐的成份..

    2025-02-16
  • 京剧的吐字和咬字-五音辨

    五音在音韵学上是指古代学者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这一传统的提法,沿用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京剧吐字、咬字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常以“字正腔圆”来作为评议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有..

    2025-02-16
  • 《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的几个观点之我见

    拜读网友“碗豆”大作《我看京剧衰落的原因》,有几点想法。特记于下,来请指正。首先是“京剧衰落”的讲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足以说明京剧艺术现今之处境。何为“衰落”,衡量它大概有三:其一,从业人员渐少且演出场所近无;其..

    2025-02-16
  • 安徒生谈“振兴京剧”

    安徒生也能谈“振兴京剧”么?他可能都不知道京剧是什么东东~~可是,有些东西,其情其理儿,是古今中外皆大同的。在他的童话《天上落下的一片绿叶》中,他写了“绿叶”是如何的特立超群、与重俗品所不同!他写了在“绿叶”生时,没有几人能正..

    2025-02-16
  • 京剧《痴梦》及其他

    中国人是讲究宅心仁厚,以德报怨的。可也讲究因果报应,有时候却让人不舒服。小时侯看电影,每当看见坏人被送上断头台,就要高兴上很久。只要是沾一点坏的,就是一个死。胸口是一种热辣辣的感觉,透着爽快。长大了,因为知道自己也不是所有事..

    2025-02-16
  • 张大千藏传佛教绘画:一代大师学佛参禅的艺术感悟

    果洛蕃女礼佛图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古代诗书字画,留恋石窟寺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禅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

    2025-02-15
  • 著名书法家:庞中华

    庞中华,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四川达州市人,生于1945年10月21日,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庞..

    2025-02-02
  • 京剧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的唱腔则是构成其艺术特色的核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2025-01-31
  • 谈谈京剧《四郎探母》中一些不合平仄、韵脚的地方

    下面是笔者发表在《上海戏剧》2002年第12期上的一篇拙文,现略作增补,转贴在这里。一来请网友批评指正,多多赐教;二来感到各地剧团为省里的汇演、今年10月杭州艺术节积极准备新节目,竞争剧烈,志在必得,推动了戏剧的创作和发展,这是大好..

    2025-01-31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