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2024-02-27 22:41历史文化

西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今阿里地区,古文献称“羊同”或“娑播慈”。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什米尔毗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重要发展地及原始苯教发祥地,7世纪后为吐蕃所属赞普朗达玛,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至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而致使整个王朝分裂,战争迫使皇室余脉向西部山区逃避,随之也拉开古格王朝700年的历史帷幕。

自10世纪中叶古格王朝建立起,佛教开始在此地前所未有地高度发展。古格早期佛教发展史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史称“后弘期上路弘法”。700年间古格发展跌宕起伏,西藏佛教发展也相应随之波动,其重要发展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一为10世纪至12世纪,一为15世纪至17世纪30年代古格灭亡,这两个时期相对国力较强,战争略少,直至1632年古格因宗教引起战乱而致灭亡,致使佛教几无空间在此发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物转星移,古格灭亡后的370余年的藏西大地今天遗迹零落,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中外多位学者对古格进行多次考古,古格佛教发展及艺术逐渐清晰起来。因其远离其他藏区,周边自古与诸多佛教大国相邻近,其佛教艺术自然起始就深受毗邻外域影响,迥异于其他藏区艺术,形成独特的藏西风格。

藏西风格的佛像艺术遗存包括洞窟壁画、雕塑、唐卡等多种宗教艺术形式。其中各类雕塑艺术品由于易于保存及流传,往往使国内外公私博物馆将其作为重要收藏品来收藏,颇具影响力。目前所能看到藏西风格的佛像雕塑品除国外博物馆藏品之外,还有近些年陆续被国内文物考古部门所发现的传世品及出土文物,从实物及汇聚的资料图片来分析,其艺术风格及特征较为统一和一致。在诸多地域性造像风格艺术中颇具特色,可作现象课题深入研讨。

在古格建国前的10世纪中叶之前佛教已然随贸易及文化交流逐渐渗入藏西高原山区。知名的大唐高僧慧超和尚在8世纪初由天竺返回中原路途中曾经过这一地区,并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当地已然有佛寺及佛塔。在发现的传世品中偶能见到古格王朝建立之前的佛造像(包括擦擦造像)当属这一时期。这一时期造像雕塑特征与同时期相邻域外造像风格完全一致,极有可能就是由外域流传入古格地区(早期擦擦则以印模传入并被当地制作)。这些作品又分明显示出它们分别来自不同外域,如东印度波罗、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同时代国家,这些外域佛教造像艺术都是由佛造像发源地犍陀罗及马吐腊造像艺术演变而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传统艺术遗风的同时各具面貌特征。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影响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图一 立姿文殊菩萨像 高15cm8-9世纪国外私人藏

如图一,立姿文殊菩萨通高15cm,制作年代在8-9世纪,为纯正早期克什米尔风格造像。此像头部硕大,上戴高耸三叶宝冠,面部长眼弯眉、鼻翼宽厚、唇小丰实、耳饰大环、耳际下垂数条发辫;上身赤裸,饰有联珠项链及圣带,两手臂圆润舒展,饰佩有臂钏、手镯,肩披飘帛垂饰于身两侧。左手执于腰部,持一曲茎长莲,右手持剑高举过头,下身着长短裙,裙面阴刻有双并行衣饰纹理,赤足而立。整体浑圆古拙、朴素大方。胎体一次铸就,实心无接缝,铜质极佳,色泽发红,莹润光亮,细察放彩虹光芒,为克什米尔8-9世纪前后合金制作精品,后随佛教文化交流传至藏西地区,成为当地膜拜圣物及藏西本土早期造像粉本,伴随古格佛教发展始终。

至10世纪中叶古格建立之初,随着当地佛教迅猛发展,从域外零散传入的佛造像已不能满足于古格开始兴建的大小佛寺,加之藏西产黄铜、黄金,于是兴起古格造像业。古文献曾记载当时宗教领袖益希沃和仁钦桑布曾多次迎请外域艺僧来古格教授技艺,仅仁钦桑布在一次从克什米尔学成归国时就带回32位克什米尔籍艺术家,使古格早期佛教艺术深受克什米尔影响。今天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的鲁巴村即当年古格重要造像基地,当时古格佛教复兴大师仁钦桑布即出生在附近。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中发表了鲁巴村一寺庙里一尊造像图片,并认定那是12世纪“出自一度居住在那里的一位工匠之手”的作品。

图二 立姿文殊菩萨像 高16cm 11世纪 国外私人收藏

图二是制作于11世纪的立姿文殊菩萨,通高16cm,此像赤足立于简洁方形覆莲座上,发髻高耸并以阴线刻画出发髻纹理,头冠简洁,束冠的缯带在两耳上方束呈三角扇形,两绺发辫随颈垂肩,面呈安详,上身裸,佩饰以联珠项链及缨络,联珠圣带自左肩贴身斜佩至右腰后与联珠腰带相连。两臂佩联珠臂钏及手镯,左手持莲,右手握一短式宝剑举至头侧。下身着过膝短裙,裙式简洁反在膝下翻出一道“u”字形衣纹,裙面上敲梅花小点。整体造型给人以稚拙且略显刻板,是古格早期本地工匠模仿域外造像时期作品,呈现出不尽成熟时段制作技艺特征。此像中使用联珠纹及裙面敲击出梅花小点等作法完全来自东印度和克什米尔造像中饰式手段,为较典型古格最早期造像作品,藏西风格造像也从此时期初露端倪。

藏西风格造像在其早期相当短的时段顺应当时佛教高度发展热潮,使初期的模仿阶段很快进入吸收消化时期。这一时期有一重要背景就是古格已然步入密教金刚乘盛行期,教义主张语密、身密、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是佛,所以佛造像在修法中意义极其重要,古格造像业在此背景下繁盛并在外籍艺术家的协作下造像工艺迅猛提高,在保持域外造像遗风的同时溶入了本土审美观,藏西风格造像发展高峰应时而生。

图三 释迦牟尼坐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四 释迦牟尼坐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三、图四是近年出土于古格皮央遗址杜康殿的释迦坐像,收于阿里文物部门,为12世纪藏西作品。造像躯体四肢结实,颇有肌肉感,面部圆鼓、双目低垂、神态典雅,肉髻呈半球状,经打磨处理。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呈波谷状,左肩领口饰以写实花边。须弥座都为束腰台座,图三须弥座上加垫来自克什米尔造像作法。图四中莲座与须弥座结合形式为东印度早期形式之一,台座正面作高浮雕力士像和坐狮,显出古朴意味。整体极似8-9世纪的克什米尔及中亚于阗释迦造像,可以说一脉相承,后又影响及其他藏区。

图五 宝生佛坐像 象牙质 高14cm 12世纪 国外私人藏

图五为传世品宝生佛坐像象牙雕造像,通高14cm,12世纪作品,受尼泊尔造像影响颇重。主尊体型偏瘦,五官小巧面带微笑,头戴三叶宝冠,两侧宝缯飘飞,耳饰大环,裸身挂饰以项链缨络,两臂佩钏、镯,腰部宝带自然搭至右小腿部。跏跌于仰覆束腰莲座、莲瓣硕大并雕以卷草纹装饰。莲座下为一半圆形束腰台座,正面随形雕造八尊坐佛,手印各异。主尊身两侧各站一菩萨,面向主尊呈微笑状,身姿婀娜呈三折枝式,肩宽腰细,臀部肥硕,赤足立于高台。主尊头光两侧,另有10尊各式坐姿菩萨小像,身型各异,满富动态,手印各不相同。主尊头光上方站立一叉腰迦陵频伽像,两侧又各有一龙身飞天女像,都佩冠饰耳环,侧身飞起身姿优美,双乳圆实具明显女性特征。整体间隙又以卷草纹样雕饰其中,给人以繁复肌理感,营造出浓厚宗教气氛。此件作品技艺高超,且虽年久而保存完好,成为难得的藏西风格造像精品,在同类雕制品中几难再见,尤显珍贵。

这个时期造像特征使藏西风格愈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身型舒展,比例合理,身材匀称,面部及手脚富于写实。衣纹、饰物精美玲珑,彰显华贵。铜质多为藏西当地产黄铜,质地细腻莹润。胎体较薄,多为一次铸就,一般不鎏金。其镶嵌工艺美轮美奂,常常以白银嵌白毫,眼珠,红铜嵌嘴唇、珠链及衣带,嵌缝往往不露痕迹,故得以“古格银眼”美名闻名于世。如阿里文物单位所藏两尊型质较大造像,见图六、图七。

图六 莲花手观音。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 阿里文物局藏

图六为莲花手观音立像,制作于12世纪,极富写实。面部表情祥和,为土著女性相貌。白毫、眼珠嵌银、冠帽繁复雕饰细致入微,呈镂空交织网状。裸身健美大方,丝带巾身斜系,小腹部凸显四小块肌肉。腰系细带,下垂透薄短裙,裙纹自然写实,长腿健硕,艺术家对佛界神像完美表达如斯让人叹服。

图七 释迦牟尼立像 古格皮央遗址出土 12世纪阿里文物局藏

图七为12世纪释迦立像,同为藏西土著模样,头饰螺发,眼嵌白银,炯炯有神。长鼻挺直,嘴唇丰实紧闭。身着披风般通肩袈裟,似逆风而立,袈裟紧贴躯体,体型显露无遗,在上身呈现三道“u”形衣纹。袈裟下部衣边下摆呈叠加状,左手执袈裟衣角,右手结施无畏印,掌心呈外凸状,整体显得神彩飞扬,内透力量美。

图八 阿弥陀佛。高29cm15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

图九 宝生佛 高28cm 15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

藏西造像艺术高峰维持了200余年,为后世留下诸多传世作品。之后的古格佛教发展一度停顿,原因不祥,文献极少记载,其造像业随之陷入低谷。直到14世纪后,佛教发展重新复苏,古格造像业再度崛起,但其造像艺术开始缓慢走向陈式,并明显趋近藏中风格。在制作工艺上仍保持传统藏西风格特点。整体而言这段时期的藏西作品仍不断透露出其早期高峰时的风范,如身型修长,相貌典雅,裸身饰物,肩搭飘帛,头、身光的多种组合等,只是形象开始显出板直、娇饰、着重外在华美,渐失自然。风格特征以维持已有的自身特点与藏中地区风格相融合,同时不时透露出已然受中原汉地造像影响,如图八、图九。这个时期作品遗留数量较多,并且在工艺制作上保持极高水准,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再度复兴带给晚期造像业的持续热潮,这股热潮延续到1632年那场导致古格灭亡的战争,藏西造像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的古格造像基地鲁巴村如今是一个只有数户人家的小村,至今当地人还对那段造像史念念不忘。

图十 释迦牟尼坐像 高28cm12-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藏西造像史如同其佛教发展史颇具传奇,它们共同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传承、演变、发展又被传承的使命,如同中途接力棒不可少缺。从早期吸收周边域外佛教国如克什米尔,东印度等地造像艺术,将其消化演变赋其新的本土面目,到与藏中地区等地造像艺术相互影响融合而不失自身创造性。纵观其前后发展与其独特风范气度,已然不朽卓然,且并未因其发展跌宕中断而中断,相反当年的遗留物如今分散世界各地公私馆藏,却仍鲜明显示身份,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更具有延展性作用,使藏西风格艺术成为后世一股不朽力量持续延伸。

  • 神秘的西藏起尸是什么,死人起尸了怎么办

    起尸十分神秘的说法,又叫做行尸或者弱郎,比湘西赶尸还要神秘得多。这是一种人死后再起来到处乱闯,危害活人的恐怖事..

    2025-04-02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会怎样发展,恐怕是当下每个人都很关注的焦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2010年春季拍卖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达231,973万元,与去年秋拍(158,666万元)相比增加了46.2%,同比..

    2025-04-01
  • 收藏当代国画 须对艺术理解

    在世界性的艺术系统中,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而能够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也为西方..

    2025-04-01
  • 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美术遗珍

    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
  • 西藏楚布寺为举行冬季法会预演“跳神”仪式

    僧人预演“跳神”仪式 摄影:王昕秀僧人预演“跳神”仪式 摄影:王昕秀楚布寺为跳神法会做准备 摄影:王昕秀3月2日,距今八百多年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楚布寺,为迎接一年一度的冬季法会,提前一天对法会上最重要的“跳神”活动进行..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长有“手指”的鱼希望螈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希望螈艺术复原图

    这条长有手指的鱼,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这条长有手指的鱼,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

    2025-03-17
  • 世界十大艺术收藏家解说

    收藏家正为认知上的不一致而烦恼”,拉斯维加斯赌场巨头、世界顶级艺术收藏家之一StephenA.Wynn说,“他们正在很理智的同这种状况做斗争。他们知道他们收购的艺术品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们花的资金,他们也知道如果出售了这些艺术品将无以替代。..

    2025-03-11
  • 偏印:执着的艺术之星

    在命理学中,对于日主而言,生我者谓之印,这印分为正印和偏印,正印代表着传统思想,正统文化。偏印同样代表文化和思..

    2025-03-09
  • 傩艺术殿堂:色彩斑斓、高深莫测

    傩,是什么?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

    2025-03-07
  • 方寸唐卡描绘热贡艺术产业发展新蓝图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其实,紧盯“两会”新闻的娘本,也在关注这一问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热贡艺术”申遗的成功,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画院作为青海..

    2025-03-07
  • 擦擦 西藏佛教美术上璀璨珍珠

    擦擦(图片来源:资料图)擦擦是藏区十分常见的泥质佛像。我们在寺院,在玛尼石堆旁或佛塔下,或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山洞、水边,都能与它不期而遇。制作擦擦是藏区众多地方一直保留的传统,它多是在凹型的木质模具内捺入软泥等材质后压制成型..

    2025-03-07
  • 艺术投资指南普通藏家如何投资齐白石画作

    最新出炉的2009年全球艺术品销售排行榜也显示,齐白石的作品全球销售额高居第三位,彰显齐白石在国际画坛崇高的地位。那么,普通投资者如何“高攀”齐白石的画作呢?虽然2010年的拍卖大幕虽未打开,但是“白石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拍卖行不..

    2025-02-19
  • 真话艺术收藏 大浪淘沙擦亮眼睛才能最终获胜

    日前,著名收藏家郭庆祥等嘉宾做客央视财经频道由王小丫主持的《艺术品市场热点对话》栏目,针对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相关话题进行了精彩对话。国内各大媒体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作为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品市场的爱好者,对其中的一些观..

    2025-02-18
  • 艺术收藏要看质量 “买艺术,不买‘头衔’”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大量原本对艺术品并不熟悉的普通收藏者蜂涌入市。但是,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不少人却屡屡失误,不仅没有品尝到收藏的乐趣,而且吞下了因错买藏品而自酿的苦果。对此,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告诫收藏者:收藏艺术品最..

    2025-02-18
  • 麦积山的佛教艺术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

    2025-02-16
  • 张大千藏传佛教绘画:一代大师学佛参禅的艺术感悟

    果洛蕃女礼佛图张大千是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一生与书画为伍,纵情山水,饱阅古代诗书字画,留恋石窟寺艺术,曾入寺学佛坐禅,拜师问道,深得禅门三昧,其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

    2025-02-15
  •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并呈现着由装饰性为主向写意性为主的转化,这是石窟雕塑的总趋势。雕塑空间的感性处理不论在云冈、敦煌,还是龙门,几乎每一洞窟内的雕绘都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相..

    2025-02-15
  • 西藏卡玛多塔林

    卡玛多塔林位于类乌齐县国道317线右侧,距县城25公里。塔林依山位傍水、风景秀丽、古木参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在..

    2025-02-12

最近更新

月排行榜

Copyright © 2024 政卿事迹网 ICP 浙ICP备20230180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