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国南传佛教佛塔艺术——郑筱筠
在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区域,绕塔礼拜成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佛塔也成为人们神圣空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西双版纳地区景洪庄莫塔: 在景洪曼勒原宣慰使司署东面,约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其造型采用了东南亚最常见的佛塔形式---金钟式塔型。塔基呈四方形,边宽16.6米,高0.5米,四面各砌劵门式佛龛1座。位于塔基座中央的佛塔平面呈圆形,通高10米,塔座直径6.3米,为束腰须弥座式,腰间以若干环状体加叠其间。塔身为一覆钟形,钟体上部有10个椭圆形纹饰环绕。塔刹做成圈形圆环,明显表现出东南亚佛塔建筑风格的影响。 景洪曼庄塃塔: 此塔建于清朝,平面呈八角形,高12米。其基座为五级阶梯式,塔身五级,由须弥座提相叠而成,从下到上逐层收缩,座边均刻卷云浮雕。塔身底层八面辟有塔门式浅佛龛。龛内并未装饰佛像。塔顶为一覆钟形。此塔在建筑风格上表现出汉式密檐式塔的建筑特征,应该受到汉式密檐式塔建筑风格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结构和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勐腊县曼崩铜塔: 此塔建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该塔层次分明,线条流畅,风格明快,是折角多边形塔的杰出代表。塔通高11米,基座方形,边宽5米,塔身为三层多边折角形体相叠,第一层为方形,四面各砌出纵向双面坡殿宇佛龛1座。第三层上部作八角形状,再上为仰莲及葫芦形宝瓶。塔身及塔刹之间用二层莲瓣过渡。铜质塔刹置于葫芦形宝瓶的顶端,刹杆上下串连着5道圆球桩体,杆上分出杈枝,悬挂着风铎。整个塔体以铜皮包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折角多边性的塔虽然是云南上座部佛教塔建筑的后期常见形式,但是此塔并未采用习惯上的锥形叠压式手法,而是在三层塔身之间采取了束腰的建筑手法,其折角线条从上到下贯通全塔。塔身上不作其他任何装饰,塔身素朴简洁,这又与云南上座部佛教塔建筑的后期追求华丽,喜欢繁褥装饰的风格大不一样。曼崩铜塔从塔基到塔刹之间有方形的塔基、折角亚字形的塔身、八角形的塔顶、圆形宝瓶式的塔刹等各种不同形状的交叉组合,过渡自然,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既体现了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体现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塔建筑后期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塔建筑的较具代表性的成功杰作。[⑥]2、思茅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勐卧佛寺双塔思茅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勐卧佛寺双塔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远土官刀汉臣所建。清道光《威远厅志》载:“大缅寺在威城(参将衙署)北门外,寺内有缅僧百余人,皆剃发,用黄布裹身,名缅和尚。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昔土官刀汉臣所建。左塔中生缅树,其枝从石缝内周围伸出,枝叶甚茂,塔石不崩,至晚众鸟聚集欢鸣于上,缅僧皆称奇焉,名曰塔树,至今犹然。”这记述的是“树包塔”奇观。傣语称“梅赫窝广勐”(即树包塔)、“广勐赫窝梅”(即塔包树),俗称树包塔塔包树。这勐卧佛寺双塔在威远镇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门、侧门、双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积3.335公顷,双塔在大殿两侧,南北向并列。此双塔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塔为红砂石,亚字形仰莲复莲多层迭式须弥座,傣语称“冒乌窝喃”(莲花座),方形基座,每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图案,四角有4个“埃香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撑,塔身上部为青砖竖砌连环圆柱。树包塔为6层,高10.74米,塔包树高7.2米,上部呈圆弧形,塔刹已被大树代替,两塔距30米,树高约塔的2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双塔的基座和塔身上都有浮雕,其内容主要是佛传故事、傣族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等。雕有叭英(天神)、帕照(佛祖)、混赫翁戛坦木(唐僧取经)、喃木诺娜(孔雀公主)、召树屯(勐板加王子)、金纳丽、金纳拉(神鸟)、吴依散达腊(赕白象)、竹扎格阿(乞丐讨儿)、喃金(螃蟹姑娘)、只歪冷(喊月亮)等。动植物花卉浮雕有:德恩摆后(倒立狮子)、惹稳(飞龙)、麻咪(飞马)、诺永(孔雀)、格安(马鹿)、骂达宛(葵花)、南木道(葫芦)、乌额贵(芭蕉叶)、冒乌窝(莲花)、勒愿(太阳)、依安号(茶壶)等,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思茅贺井塔位于江城县西南54公里处曼贺井村东北的小山顶上,是南传佛教信徒的朝拜地。距今已有140多年,贺井塔为傣语,意为祠塔。这是哈尼族地区的傣式佛塔。是哈尼族人民受到傣族文化影响,并信仰南传是座部佛教的见证,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贺井塔是一座砖石三合土砌成的四层葫芦状方塔。塔身为砖体结构,高7.7米,呈四方菱形。第一层为方形,第二层如倒覆铜钟,第三层为上下对称的两个四方楼台,第四层形似四棱花瓶,塔刹呈葫芦状,有圆形发亮小球和铜旗2面,全塔涂以金粉,并绘有民族图案。每年泼水节和赕佛期间,当地傣族及老挝朝拜者络绎不绝。3、德宏地区:姐勒大金塔------德宏瑞丽地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佛塔 它是德宏瑞丽地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佛塔。傣家人叫它“广姆贺卯”,意为“瑞丽城首之塔”,有的又称之为"金狮塔",一座塔有两个名字,足见人们对它喜爱有加。它的正式佛名为“瑞敏汶金塔”,是中缅边境傣族、德昂族等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众朝拜的圣地。 此塔建立的时间至今尚无确切记载,相传始建于勐卯君主召武定执政时期所建,以后又经过六次重修、至第七次思南王进行扩建,更名为“金熊宝塔”。据传说,古代傣族群众发现在姐勒寨旁边的“广迷罕”小丘(汉译为金熊土丘)上夜现金光。因此把这里看作是吉祥之地。后来又在这里挖出熊骨,人们认为这正是佛经上所说的释迦牟尼第一代转世为金熊后死于此地的遗骨。因此就请了缅甸高僧来此处念经祈祷,后来又请缅甸著名的傣族工匠来设计建塔。因此此塔是典型的缅式大型群塔,与缅甸仰光瑞广塔极为相似。公元1980年10月清理塔基时,出土银牌上有傣文记载,可知塔之重建至少已有二百年。[⑦]由于塔身全被涂成金色,故又称为金塔。金塔是砖石结构金钟式圆群塔,主塔高36米,四周围有16座小塔,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是德宏地区最古老的佛塔。塔建成后进行过多次维修,傣族首领罕盖发当政时,花费重金加以修缮,将塔身贴满金箔,便其闪耀金光,构成众星拱月的壮丽景观。主塔圆形塔基直径长30米,用大小不同的长方青石组成,中层为正八菱形,塔身呈圆锥体,塔身平面是折角亚字共16角,为三重逐层收小减低的须弥座叠成,塔刹为倒置喇叭状,刹身有多重环状十三天,塔顶置有铜冠,系有击风锋百个,微风拂过,一片叮岭作响,极为悦耳。塔群的布局错落有致,主塔立于中央,16座子塔分3圈环绕周围,内圈分布高约13米的小塔4座,中圈分布高约10米的4座小塔,最外圈分布高约6米的小塔4座。3圈子塔的高度依次递减,均匀分布于母塔周围。另外,每座子塔的底部设有方形佛龛,内壁有浮雕进行装饰,佛龛内供有汉白玉佛像,极其精美。金塔四周围满古老粗大的大青树,仿佛将士守卫着君王。阳光下,金塔闪耀。对于其雄壮的气势,《勐卯地志.序》作如下记载:“传其地发现佛骨,形状色泽大小不一,往往于夜间大放光芒,五光十色,极为奇丽。迷信者见之,逐渐觅获,建塔其上,并立奘房祀之。”“姐勒之金塔,为数十七,建立年代远不可考。塔之居中者最大,余依次环列,亦依次缩小。悉用金涂其表,旁围石栏,次环走廊,中置钟鼓狮象之属,又次围以高塔.......其塔之高者,耸入云霄,遥望之金光夺目,层级分别,光华皎洁。工作亦极精良,所谓天工鬼斧,难以真巧也。”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候,茫茫森林里有一只金狮,是佛祖的化身。佛祖化狮,是为了检测人间良心的好坏。金狮与人十分友好,结成了生死之交。有一天,凶恶的老虎来了,对金狮进谗言说:"金狮大王,你千万不要和那个人为伍了,人的良心很坏,他早就想害你,只是看你这样强大,才不敢动手。让我和你联合起来,帮你把那个卑鄙小人吃掉!"金狮王是佛祖所变,早已洞察恶虎的歹毒用心,任凭老虎说破了嘴皮还是置之不理。老虎于是转过头来,趁金狮不注意,对人说:"人呀,人呀,你大祸临头了,还在做美梦呢,可怜的人呀!"人不解此意,就间老虎什么意思。老虎于是大讲金狮的坏话:"你那个所谓的朋友金狮,其实是个用心恶毒的坏蛋,他早想一口吃掉你,只是看你防备很严不好下手。我是森林之王,最爱打抱不平,让我俩联合起来,结成联盟共同对付金狮,好不好芦人听信了老虎的话,夜里和金狮在大树上睡觉的时候,趁金狮睡熟,一脚把它蹬下树来,想把金狮摔死。金狮是佛祖化身,虽被摔下树,却平安无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金狮,同时又希望人们接受误信谗言的教训,因此傣家人又把姐勒金塔叫做“金狮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群塔中十六座小塔并不象一般群塔那样式样基本都相同,而是各有不同,这形成了姐勒金塔不同于其它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塔的显著之处。盖十六座小塔又有大、中、小之分,四座大号的底部建有佛龛,内中供奉有缅式白玉佛像,四座塔形基本相同,但塔身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是多边棱柱体,有的是覆钵形,中号塔造型基本一致,小号形状则完全相同。大号塔在同一塔群内显示不同的造型,这在其它塔群中是不多见的。而这也成为了姐勒金塔独具特色之处。这样的造型建筑并没有让整个塔群显得不协调,相反却让整个塔群层次分明,在不平衡中透出一种层次美。 4、临沧地区: 临翔区(原临沧县)西塔:建于明朝天启元年,是云南南传佛教现存年代较早的寺塔之一。它属于砖石结构,基座和塔身都是八边形。现存八层(塔尖已残),高约15米,基座上叠砌亚字形须弥座。其上塔身由一层比一层小的圆状重叠组成。基座和塔体均为八边形。塔身以约75度角往上收,远观如笋状,塔体第五层和第七层各有一佛龛,未设置佛像。虽然其基本型制为缅式佛塔,但也深受汉族密檐式塔的影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临沧勐旺佛塔勐旺佛塔是云南省内现存较早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单体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位于勐旺村南约500米的山顶上,距县城约8·5公里,勐旺佛塔被佛教徒视为佛的化身,佛塔所在的小山每年4月(约15日~18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里是勐旺傣族进行采花堆沙(泼水节)等佛教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勐旺佛塔高九层,约16·6米。基座以条石砌成,呈八边形,边宽3·5米,高约2米。基座上砖块加筑亚字形须弥座,其上塔身以约65度上收,以八边形球状体叠砌而成。耿马景戈白塔:耿马景戈白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是临沧地区境内的第一大塔。塔身为砖石结构,塔高30米,呈葫芦形,底围60.58米,底座为四方形,边长25米,四角各立副塔1座,高4米。是耿马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和信众的赕佛活动的中心场地之一。综上所述,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内的佛塔建筑既具有东南亚南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本民族的建筑特点,而这正是中国南传佛教佛塔建筑独特性所在。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员)
-
中国字画陶瓷古典领域的最高水准 博大精深
在中国艺术品亿元价格成交排行榜中,16件天价作品除了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金器)和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铜像(鎏金佛像)外,其他都是字画和瓷器。而价格最高的为北宋黄庭坚《砥柱铭》手卷。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字画和陶..
2025-04-02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会怎样发展,恐怕是当下每个人都很关注的焦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止目前,2010年春季拍卖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总成交额达231,973万元,与去年秋拍(158,666万元)相比增加了46.2%,同比..
2025-04-01 -
收藏当代国画 须对艺术理解
在世界性的艺术系统中,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而能够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也为西方..
2025-04-01 -
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美术遗珍
所谓佛教“前宏期”和“后宏期”,系专指佛教在藏族地区传播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而言。“前宏期”指公元七世纪初叶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前期间的佛教(即由佛教在吐蕃本部初传,几经周折到吐蕃赞普达玛灭佛);“后宏期”一般指公元十..
2025-03-29 -
百忍歌解析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
佛教有一个法门称为“忍辱”,以忍对治嗔心。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佛经亦云:“了嗔恚心..
2025-03-29 -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佛塔是佛教用来供放僧侣舍利(梵文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经卷和各种法物的一种雄伟建筑物。佛塔又称为佛宝塔,源于古代印度,梵语称“堵波”,也译作“诸波”、“浮图”。意为“方坟”、“圆冢”、“灵庙”等。藏语称为“乔典”,蒙语称..
2025-03-29 -
佛教音乐介绍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即盛行歌咏偈颂,属于五明中的声明,佛教亦采用此法赞咏、歌颂佛德,称为“声呗”。佛经中提到歌乐赞咏之处极多,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充满乐音:“彼佛国土,常作天..
2025-03-29 -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2010年6月21日下午3:30,刚刚从西藏高原考察归来的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西藏丹萨替造像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该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黄先生首先介绍了研究丹萨替造像的意义。他认为丹..
2025-03-29 -
我国将建“数字敦煌” 佛教艺术遗产永驻青春
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
2025-03-28 -
【佛教法器】衣祴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瑜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
2025-03-28 -
佛教音乐:佛乐的种类与形式
一、佛乐种类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1.朝暮课诵: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
2025-03-28 -
漫谈佛教的造像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
2025-03-28 -
藏传佛教艺术的精华——坛城
坛城,又称“坛”或“坛场”,梵文称“曼陀罗”,意为轮集,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讲,坛城的作用是给修行者作为观想的对象,将主尊的坛城意义予以图像化,由中心的本尊层层开..
2025-03-28 -
中国葡萄酒副品牌的开发
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逐渐兴起和壮大,葡萄酒行业中的品牌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细分不够科学,细分程度不高;市场上品牌多,名牌少,许多品牌形象老化,内涵不够丰富;而且随着产品线的拉长,..
2025-03-20 -
中国葡萄酒成熟品牌的副品牌开发策略
从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兴起到现在,市场上一直充斥着种种让人一头雾水的产品概念,即使是现在还存在着诸如“庄园”、“酒庄”、“解百纳”等等一系列让普通消费者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在此期间,中国葡萄酒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目标消..
2025-03-20